八珍豆腐、扣肉、四喜丸子、素燴……日前在天津市武清區黃花店鎮首屆農耕文化旅游節上,“大棚席”吸引了各地游客打卡品嘗。這類已有百年歷史的民間美食宴席,如今不僅是老百姓宴請好友的首選,也成為展示武清民俗的文化名片,更成為武清區村民們延續“鄉愁故事”的紐帶。
今年5月德云社天津周年慶上,岳云鵬表演的傳統相聲《造廚》就描述了民國時代的業態——上門辦酒席,也就是清末民初在天津盛行的“酒席處”。天津民俗學家張仲在《天津早年的衣食住行》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酒席處’是由類似當今‘穴頭’的個人經營者組織廚師團隊上門服務。”如今在天津近郊,這種習俗仍舊延續,很多武清地域的美味菜肴,更是在大棚席這種質樸的形式中得以保存。
一早8點左右,位于武清區黃花店鎮魚市莊村的大棚席便開始忙碌起來。紅頂大棚下,大廚們各有分工,切菜、翻炒,洗鍋,一派熱火朝天。黃花店鎮“掌勺人”李海波介紹說,“在農村一般紅白喜事兒,婚喪嫁娶朋友們聚在一起,但那時候飯店比較少,都是大棚席,這大棚席是流水席,是從農村的‘二八席’演化而來。咱黃花店鎮十三件大棚席何為‘十三’呢?就是四道涼菜四道熱菜四大菜再加一碗湯,就是十三件。現在大棚席管理很嚴格,后廚分區域操作,有炒菜區、大鍋區、煎炸區,師傅們分工明確,便于監督管理。”
片刻之后,一道道冒著熱氣兒的美食端上桌,在統一的白色餐具映襯下更顯秀色可餐。“大棚席有200多年歷史了,興起于清朝。說起大棚席,豬羊雞鴨等肉類葷菜自然必不可少,顯示富裕、尊重客人,如四喜丸子、扣肉、肘子等。魚類也必不可少,象征‘連年有余,生活富有’。同時搭配炒蝦仁、八珍豆腐等炒菜,以及葷素搭配的冷拼涼菜等。”在武清區黃花店鎮、河北屯鎮等多個鎮的村內,大棚席的習俗仍在村中延續,菜品也越來越豐盛。黃花店鎮黨委副書記楊宜峰介紹說,“素燴類菜種最受吃席者青睞。我們說的素燴就是燴豆腐、燴粉皮、燴饹馇、燴馃子四種素菜,俗稱‘四大碗兒’。素燴要在大棚席上吃才別具風味,大棚席都是壘起來的灶臺大鐵鍋炒,味道和自家做飯時不同,素燴被稱為大棚席的‘壓桌菜’,我們說誰家置辦酒席的素燴做得不好,就被說成酒席辦得不算圓滿,很多人就是為了來這吃這個素燴。”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提升農村集體聚餐安全管理水平,武清區各街鎮多措并舉,建立大棚席管理長效機制,明確農村集體聚餐報備登記制度,對農村“大棚席”從業人員身體健康、個人衛生情況以及采購貯存、加工留樣等嚴格監管,強化責任追究和應急處理。
鄉村美食是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烙印著地方特色的文化載體,也傳承著武清區人民勤勞、智慧、孝順、和睦的美德。鄉村振興少不了美食助力。如今,武清區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將美食、文化、旅游三者深度結合與挖掘,將當地風俗習慣融入品味美食的過程中,讓游客“潤物細無聲”感受到來自武清悠久的文化歷史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