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綠色蔬菜專業村——榆樹市八號鎮北溝村,一座座建設標準的溫室大棚成方連片、排列有序,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銀色的波光;一棵棵藤蔓攀長的蔬菜秧苗吐綠含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瓜菜清香……
“以前種玉米年收入5000元,改為大棚種植西瓜、西紅柿、豆角后,4棟棚收入20多萬元,過去想都不敢想。”談起現在的生活,北溝村村民許樹泉滿面笑容地對記者說。村里不僅把水電給解決了,還修了路,建棚還有無息貸款和補貼。
一畝棚膜十畝田,春夏秋冬都賺錢。擁有770戶、3010人的北溝村,全村棚膜蔬菜種植面積占全部耕地的42%,建有7個蔬菜產業園區、1061棟大棚,平均每戶擁有1.5棟大棚,年產值達到1.46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萬元,連續兩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從貧困村到億元村,種得好,更要賣得好。村東頭,老的棚膜園區開始提檔升級。村西頭,占地5.2萬余平方米的三產融合示范園區正在加緊建設。“有了自己的交易市場,便擁有了蔬菜定價話語權。”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春莊說。市場將打造成周邊村莊蔬菜周轉點,集銷售、包裝、運輸、餐飲、住宿于一體,預計8月中旬投入使用。
北溝村的棚膜經濟發展,僅僅是榆樹市數以千計村產業發展的縮影。在弓棚鎮十三號村花卉種植大棚,村民趙國忠正在剪枝、澆水……水仙、牽牛、萬壽菊等多種花卉盆景長勢喜人,花香濃郁。
“花卉是蔬菜效益的30倍,種花后還能種兩茬蔬菜,冬天還能種葉菜,1300平方米的棚子一年收入能達到30萬元。”趙國忠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通過采取線上+線下和訂單銷售,花卉蔬菜銷往全省和黑龍江。
弓棚鎮棚膜經濟高質量發展讓農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有了實實在在的“金鑰匙”。“通過不斷總結棚膜經濟發展經驗,引進附加值較高的反季節蔬菜水果和新特蔬菜水果品種,蔬菜大棚總量發展到7520棟,棚膜經濟年產值達到7.2億元。”弓棚鎮黨委書記于洪志說。
近年來,榆樹市把棚室蔬菜生產作為解決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手段,走出一條種植規模和產量同增長,質量和效益雙提高的致富之路。2022年末,榆樹市新建溫室大棚1500畝,總面積達到7.3萬畝,30畝以上棚膜蔬菜園區發展到116個,其中國家級園區11個、省級園區29個,實現產值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