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走在榆樹市的各個鄉鎮,處處可見一棟棟大棚,這些大棚在豐富人們菜籃子的同時,也為農民們帶來豐厚的收入。在這寒冷季節,帶給農民們的是暖暖的幸福。
見到弓棚鎮十三號村的朱亞波時,她還在“花仙子”大棚忙活。因為最早在大棚種植花卉,帶領村民致富,她而被十里八鄉的村民們稱為“花仙子”,朱亞波與花結緣17年,從經營簡易的花卉大棚到成立花木種植基地,從年銷售花卉7000株到如今銷售50余萬株,朱亞波成為依靠發展棚膜經濟創業致富的帶頭人。
近幾年,她每年冬季都會在大棚里種上夏秋季才有的綠葉蔬菜。春節將至,大棚里的芹菜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北方冬天的清晨寒風刺骨,她和合作社的農婦們早早來到大棚,卷起覆蓋大棚的保溫簾子,讓冬日陽光照進大棚。此時棚內的溫度最高可達18攝氏度。她們將芹菜采摘打捆后裝車,并蓋上厚厚的棉被,這樣可以保證在進入市內的市場和超市時,這些芹菜依然鮮翠欲滴。
在弓棚鎮鎮西合作社院內,一棟棟日光蓄溫大棚里,2000多頭生豬等待出欄。負責人谷曉春說,傳統的飼養,到了冬季因為氣候原因,豬的長勢就慢了下來。而他們的豬養在大棚里,日照充足,溫度穩定,長勢一如既往,今年他們合作社可以出欄2000頭生豬。弓棚鎮的生豬交易市場遠近聞名,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客商來這里收豬。記者在距離鎮政府不遠的一處生豬交易場看到,雖是夜里10點多了,但還不斷有裝有豬欄的大貨車進出。一頭頭肥豬被檢疫裝車,平均每車大約能裝40余頭豬。榆樹市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市),也是吉林省首家“種養結合整市(縣)推進一體化項目試點縣”,而這些成果的背后離不開養殖戶們的大棚飼養。
夜深了,但秀水鎮大于村農民李明俠依然沒有休息,她和丈夫借著頭頂探照燈的光亮在大棚里采摘平菇,然后在市內的各個超市營業前將這些蘑菇送過去。現在的李明俠是一名高級農藝師,讓她聞名的用大棚培植食用菌技術,已經讓省內外近千戶農戶受益。在她的帶動下,周邊的農戶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食用菌大棚,大家用從李明俠那里學到的技術培植平菇。現在這些平菇不只豐富了長春市民的菜籃子,還出口到日本、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