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營養低熱量,大麥若葉青汁逐漸成為追求健康的人群日常會喝的茶飲。尤其在日本,各大超市貨架上必有各品牌大麥若葉青汁的身影,很多人去日本旅游還會將它作為特產帶回國。殊不知,日本產的很多大麥若葉青汁的原材料產自我國。
大麥若葉即大麥的嫩葉,而裸大麥又名青稞、元麥、米大麥,是大麥的一種類型,因其抗性淀粉、β-葡聚糖、多酚類物質含量高,對控制血糖、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是較為健康的雜糧作物。在上海市農科院生物技術所有這樣一支團隊,自十一五以來,一直承擔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育種技術研發任務,始終致力于選育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的大麥品種,創建了基于小孢子培養大麥雙單倍體高效育種技術體系。近年來,運用雜交、誘變結合小孢子培養及脅迫篩選復合育種技術,育成了系列細胞工程大麥新品種,獲得審認定證書10余份。
4月16日,市農科院生物所在奉賢海灣基地召開灘涂食用裸大麥現場考察會。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海灣基地含鹽量超過3‰的約5畝灘涂試驗地種植了幾百份裸大麥材料,包括種質資源材料、高代品系、引進品種以及新育成品種、品系。 “鹽堿地對作物種植有非常大的限制,特別是旱作作物,但耐鹽性強的裸大麥畝產也能達到500公斤。”據團隊負責人劉成洪研究員介紹,這些品種、品系皆具有耐鹽、耐低氮的特性,尤其適合我國長三角地區沿海灘涂鹽堿地種植,能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
據介紹,團隊與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共同承擔的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利用小孢子高效育種技術快速選育灘涂食用裸大麥》,收集了長三角地區和青藏高原裸大麥種質資源上千余份,開展了實驗室和大田的耐鹽性篩選和鑒定,從中獲得了一批耐鹽性優異的裸大麥資源,選擇其中耐鹽性強、基本農藝性狀好的種質材料配制雜交組合,開展F1、F2以及高代材料的小孢子鹽脅迫培養,快速創制耐鹽性強、品質優、綜合農藝性狀好、純合穩定的雙單倍體株系材料。同時與上海地產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瀛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開展沿海灘涂低產田的土壤改良與灘涂食用裸大麥種植鑒定,在奉賢海灣基地選用鹽分高的中低田進行大田耐鹽性鑒定,同時利用物聯網技術,采用土壤傳感探頭,實時監測土壤中鹽分、水分、溫度等變化,評估耐鹽大麥種植對土壤改良的實際效果。經過兩年種植,土壤鹽分與對照相比明顯下降,顯示了良好的生態應用前景。
除了能改善土壤,裸大麥全身是寶,具有可觀的經濟價值。“上海地區大麥一般在11月初種植,來年4月底至5月初便能收獲。此外,從12月至次年3月還可以收割大麥嫩葉,加工成為青汁固體飲料。”項目負責人陳志偉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大麥若葉因富含200多種營養活性成分物質,且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已在日本獲得健康協會認定的健康食品標志,在美國獲準成為食品補充劑。
近年來,團隊收集和創制了幾千份大麥種質材料,其中具有觀賞與保健價值的特色大麥(青稞)材料200多份。通過對種質資源進行耐逆、抗病、高蛋白、高葡聚糖和高黃酮類等營養功能成分的挖掘與評價,同時針對育種目標,利用多種育種方法結合小孢子高效育種技術進行聚合并純合,加速育種進程,目前,團隊不僅選育了多個耐逆抗病與營養健康型的裸大麥新品種,還研發了裸大麥相關的健康產品。
以團隊利用細胞工程技術選育的優良啤酒大麥品種“花30”為例,該品種因麥苗葉色青綠、口味清香被日本功能食品企業選為麥綠素原料生產的指定品種。目前,團隊以“花30”為原料,完成了大麥嫩苗粉(大麥若葉)的試制,建立了初步加工工藝。此外,團隊還研發了富含β-葡聚糖成分的大麥米產品、香氣濃郁的大麥茶等大麥系列科研產品,向大健康農業拓展轉型,努力打造食藥同源的技術創新研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