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月,三十號鄉八百多公頃弱堿水稻即將成熟,廣袤的稻田金燦燦一片,秋風拂過,陣陣稻香撲面而來,串串隨風舞動的稻穗,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呈現出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壯美畫卷,預示著又是一個豐收年。
在三十號鄉三十二村的稻田里,晨暉農機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徐木華正在和鄉村兩級干部一起查看水稻長勢,摸著籽粒飽滿的稻穗,徐木華告訴他們今年水稻比往年長勢好,每公頃都能多收1000公斤。再過半個月,就可以收割了。8年前,徐木華來到長嶺縣,“投身”三十號鄉、北正鎮的鹽堿地,種植水稻,發揮水、土、技術等種植連鎖效應,用不一樣的有機種植方法種植,用當地的弱堿水質灌溉,種植出弱堿品質綠色水稻,深得吉林省周邊及安徽等地大米經銷商的青睞。
三十號鄉黨委政府客觀研判自身資源優勢與不足,補短板,強長板,調整種植結構,加大對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的扶持力度,讓曾經“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澇不旱收堿嘎巴”的鹽堿地,飄出陣陣稻花香。8年來,晨暉農機農民合作社弱堿水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逐步走上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在當地常年用工150人,僅用工一項就帶動農民增收140多萬元。除此之外,還有部分農戶在徐木華的帶動下,也開始種植水稻。
今年是三十號鄉三十二村村民夏廣成種植水稻的第四年,從第一年的十幾公頃到今年的三十五公頃,夏廣成的弱堿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收入也越來越可觀。
三十號鄉五撮村水稻種植基地種植了九十七公頃水稻,稻田是長春師范大學旱改水扶貧項目,由三十號鄉政府主導實施,松原長健合作社主體建設。目前水稻長勢良好,在鄉村兩級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在稻田邊開發魚塘,養殖大鵝,為下一步打造生態旅游、生態養殖、生態農業做好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