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搶時搶晴做好水稻收獲。進入8月以來,全區60.5萬畝水稻陸續成熟,永川區密切跟蹤天氣變化,深入鎮街指導農戶及時收曬稻谷,每個鎮街明確1-2名聯絡人員落實機具調度,投入聯合收割機2000余臺(套),全區水稻機收價格穩定在80~100元/畝,相較于人工收割400元/畝的單價,成本費用大幅下降,機收環節為農節支1.8億元,確保了水稻顆粒歸倉,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效果明顯。在臨江鎮、來蘇鎮、仙龍鎮等7個鎮15個村,建立優質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核心示范區1.2萬畝,其中:中稻-再生稻技術模式1.0萬畝、“水稻+”技術模式0.2萬畝,全面實施“一推三改”集成技術,重點示范水稻毯苗機插秧、大缽體毯狀苗機插秧、新型輕簡化直播等綠色生產標準化技術。示范區中稻平均畝產達605.66公斤,畝增產28.33公斤;示范區節省化肥6.25元/畝、節省農藥成本8元/畝、節省勞動力160元/畝,綜合節本增效248.5元,示范效果顯著。
三是“穩糖米”水稻種植試驗初獲成功。為打造功能大米品牌,助力大健康產業發展,今年永川在重慶地區率先引進穩糖水稻開展種植試驗330畝,經田間挖方測產,平均畝產達到585.5公斤,與大面積普通水稻產量相當,“穩糖米”水稻田間長勢良好、性狀穩定、綜合評價較好,試驗示范初獲成功,為下一步推廣應用奠定了數據支撐。
四是因地制宜發展晚秋生產。以再生稻為主,積極擴大秋菜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發展秋糯(甜)玉米、再生高粱、秋紅苕、秋大豆等糧經作物,重點在朱沱鎮、何埂鎮、仙龍鎮、臨江鎮、來蘇鎮共5個鎮建立再生稻核心示范片2000畝,在青峰鎮建立200畝再生高粱蓄留示范,在朱沱鎮和仙龍鎮建立秋糯玉米示范片100畝,盡可能地多產糧、產好糧。
五是分類指導確保災后糧食穩定生產。組織專人積極協調配合保險公司,做好水稻自然災害保險服務,對目前參保的5.7萬畝水稻搞好查勘定損,按500kg/畝的產量為標準進行評估受損量,根據受損量折算為絕收面積,承保公司按600元/畝的標準進行賠付,盡快將賠款支付給受災的農戶,有效化解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