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走進榆林吳堡縣川口村有機蔬菜大棚,只見一棵棵綠油油的蔬菜苗鉚足了勁兒地生長。大棚內隨處可見村民辛勤勞作的身影,大家正忙著除草、澆水、施肥,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榆林吳堡縣岔上鎮川口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200人,2018年退出貧困村序列。為了確保不返貧、穩脫貧,鞏固好脫貧成效,今年以來,川口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搶抓農時,建設占地約35畝的大棚,主要種植有機西紅柿、茄子、西葫蘆、黃瓜、辣椒、芹菜、生姜等,目前已建成大棚20座,預計凈收入可達30萬元。
川口村第一書記白建龍說,為保障質量和產量,村里聘請艷林冬棗合作社負責人薛艷軍為技術指導員和管理員。每次來到蔬菜大棚,薛艷軍都會認真查看棚內溫度,觀察蔬菜苗的生長情況,并向另外2名管理員傳授蔬菜種植、田間管理等技術。
“過去種大棚,就是靠自己的經驗。現在不同了,西紅柿、茄子、西葫蘆都是按標準化管理,還有經驗豐富的技術指導員來幫助我們除病害、施肥料,種出來的蔬菜品質一流。”正在對大棚里的蔬菜進行灌溉的管理員任世平看著長勢喜人的菜苗高興地說。
管理員薛維春和任世平都是川口村村民,自從成了蔬菜大棚的管理員后,不但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前段時間,棚里的幾棵茄子苗出現葉片發黃現象,我馬上用手機拍照傳給薛艷軍,不一會兒就收到信息,說是得了褪綠病,并像醫生給病人開藥方似地發過來一個治療方案,按照這方子買藥用上,茄子的病很快就好了。”薛維春說。
談及發展蔬菜大棚的帶貧效益時,白建龍說:“一方面,我們優先選用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前來務工,從備耕、培土、栽種、管護到采摘,工資按時計算,讓多勞者多得。另一方面,我們把大棚蔬菜收益的10%用于所有貧困戶分紅;90%用于全村村民分紅,這樣貧困戶就相當于享受兩次分紅。”
據了解,川口村蔬菜大棚建起以來,先后雇用村民務工30多人,其中貧困戶16人,累計發放給村民務工工資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