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在北京延慶永寧鎮吳坊營村,一排排現代化的鋼構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些大棚不僅承載著豐富群眾“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的美好愿景,還見證了永寧蔬菜產業從傳統向現代、從低效向高效的轉變。
走進吳坊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大棚,映入眼簾的是魚菜共生系統,這是一種融合了水產養殖與無土栽培的創新模式。一個個規整的魚池清澈見底,魚兒的排泄物在水中分解,產生了豐富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通過特殊設計的水循環系統,富含養分的水被輸送到上方的蔬菜種植區域。蔬菜的根系在特制的栽培基質中舒展,吸收著從下方傳來的營養,在沒有傳統土壤的環境下,依然能茁壯成長。”吳坊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技術員訾景山介紹。
在這里,整個系統形成了一個自我循環、自我凈化的小生態。這種生態模式減少了農業生產對外部環境的依賴,也降低了對周邊水資源和土壤資源的污染風險。
據了解,魚菜共生示范項目為北京大地圃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吳坊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合作,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無土栽培組進行技術的研發、集成與技術推廣工作。今年,吳坊營基地獲評國家農業技術集成創新示范基地。目前這里水產養殖規模為90立方米,養殖鱸魚、黑魚魚苗500尾,種植以生菜、莧菜、空心菜、韭菜為主的葉類蔬菜面積180平方米。
大棚恒溫技術是這里的另一大亮點。進入大棚,22至26攝氏度的室溫,與室外的寒冷形成了對比,先進的溫度傳感器分布在大棚的不同位置,時刻監測著溫度的細微變化。循環的恒溫系統持續輸送著溫暖的氣流,確保大棚內的溫度不會過低。同時,保溫材料如同厚厚的棉衣,緊緊包裹著大棚,減少熱量的散失。訾景山介紹:“我們的大棚冬暖夏涼。在炎熱的夏天,大棚遮陽網自動展開,為農作物遮擋住強烈的陽光。通風系統也會適時啟動,讓新鮮的空氣在大棚內循環起來,帶走多余的熱量。在這樣穩定的溫度環境下,農作物不再受到極端天氣的威脅,可以安心生長。”
這些“黑科技”的應用,帶來了多方面的顯著效益。從經濟效益來看,魚菜共生系統實現了一棚兩用,魚和菜都能帶來可觀的收入。優質的蔬菜以綠色、生態的標簽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魚的養殖增加了額外的收入來源。大棚恒溫技術保障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穩定,減少了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減產風險,使得吳坊營村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增長。
對于村民們來說,這些“黑科技”更是改變生活的神奇力量。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許多村民參與到了項目之中。他們在這里學習到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從普通的農民逐漸轉變成了懂科技、會管理的新型農業人才。如今,在合作社大棚里工作的村民不僅有了每年3萬余元的穩定工資收入,還能通過分紅等方式分享發展的成果。隨著項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選擇回到家鄉,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
“未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將更多的大棚納入現代化改造之中。”吳坊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吳秀金告訴記者,他們還打算在現有基礎上,引入更多的品種,打造多樣化的農產品體系。大棚恒溫技術也將不斷優化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此外,吳坊營村還將結合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將大棚打造成農業觀光的景點,讓更多的游客了解現代農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