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萬物初醒,田間萌動著活力。
3月5日清晨,7時不到,益陽市桃江縣灰山港鎮“90后”新農人賀順趕到育秧大棚里,給土壤消毒、準備育秧盤子、浸泡早稻種子。
“今年是我第一次種田,一次性流轉了960畝。”賀順告訴記者,現在種田靠科技,不像以往那么辛苦,加上還有各種補貼,對未來收益充滿信心。
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賀順,曾是飛機維修工程師。2018年回鄉創業,回收利用畜禽糞污生產有機肥,是遠近聞名的“有機肥料大王”。
“黨和政府重視農業生產,惠農政策很多。”賀順說,在從事有機肥生產的過程中,嘗到了農業政策甜頭。今年,賀順新建了25畝育秧大棚,大棚、廠房、育秧流水線的各級補貼加在一起,占到了投入的50%。
作為種田新手,賀順早早請教了省里專家和周邊老農人,做足了功課。賀順說,3至5月育秧,6至8月種西瓜,秋冬種辣椒和羊肚菌,僅育秧大棚這項就是穩賺的。此外,雙季稻補貼、機插機拋補貼等各類補貼加在一起,每畝水稻的補貼可達400多元。
新農人意氣風發走向田野,種田“老把式”也干勁十足。春耕在即,在長沙市望城區騰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56歲的種糧大戶曾火平把農機擦得锃亮、擺得整齊。
“現在村里全部都是高標準農田,種田全靠機器,省了不少成本。”曾火平說,告別過去的“蓑衣丘”“斗笠丘”,種田更高效。今年擴大了育秧大棚面積,合作社社會化服務面積準備增加一千多畝。
去年底,趁著農機“以舊換新”政策,曾火平一次性購入1臺收割機、1臺旋耕機、1臺機耕船、2臺插秧機。“都是大馬力、性能好的。”曾火平說,“以舊換新”政策支持下,買5臺農機比以往省了10多萬元。
2024年,湖南糧食產量創近9年新高,水稻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今年如何繼續擴大面積、提高產量?“持續加碼惠農政策,不斷提高農民積極性。”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副處長龔志明說。
他介紹,省級將統籌安排資金,持續支持集中育秧、機插機拋、社會化服務等糧食生產關鍵環節。實行優機優補,將17個大類36個小類80個品目的先進適用機具有序納入補貼范圍。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單個主體年度最高貼息額度從100萬元提升至200萬元。
今年,湖南計劃落實早稻播種面積1800萬畝,目前已將全部任務分解到村組、農戶。(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通訊員 戶曉陽 劉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