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記者走進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看到,該安置區正有序組織雨露、春熙、景新、和悅、卯家灣5個社區的搬遷群眾進行“人對崗”就業匹配現場觀摩。
在云南粵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產業園,90號大棚成了觀摩示范點,37歲的香菇大棚承包人李德東一邊采摘香菇,一邊向觀摩群眾講起了種植香菇的優勢和特點,并不時解答各種疑問,看著長勢喜人的香菇,李德東喜上眉梢。
李德東是魯甸縣龍樹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李德東一家6口搬遷到卯家灣安置區。告別從小生活的地方,離開維系世代的土地,未來的生活該何去何從。剛搬遷來時,李德東和多數搬遷群眾一樣對今后的生活感到迷茫。
圍繞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如何穩住像李德東這樣的搬遷群眾,魯甸縣一直在不停地探索。
粵旺農業集團致力于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開發和農旅綜合開發,著力打造安全食品的全產業鏈建設投資體系。
2018年11月10日,粵旺農業集團董事長萬俊華率團到魯甸縣考察,并與魯甸縣簽約農業產業園建設項目,雙方以“政府建廠+企業租用+產業發展”的模式合作,成立了云南粵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魯甸縣農投公司董事長王光懷介紹:政府融資建設廠房和大棚,一方面為企業解決了用地、建設等問題,讓企業更輕松地入駐;另一方面可以讓企業把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用在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目前,產業園已經建成500個大棚。
粵旺農業集團云南片區負責人韋江平說,與其他運營模式不同的是,魯甸粵旺食用菌產業園并不是單純地請群眾進園打工,而是采用群眾認領承包大棚的方式,真正成為大棚的主人。組織搬遷群眾到園區實地參觀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就農業來講,其比較經濟效益顯著下降,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農民的貧困問題日漸突出。如何讓農民在市場經濟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始終是粵旺農業集團關注的問題。
韋江平說,正是基于此,粵旺農業集團在貴州扶貧基地總結出了經典的“1210”模式,而魯甸粵旺食用菌產業園的“125”脫貧模式正是基于以上模式推出的,即:1戶貧困戶每年種植兩個大棚,兩年收入可達5萬元。
市場的事情,就應該由市場說了算。就這樣,2019年7月,李德東成為首批承包香菇大棚的一員。
“今年,我已經向公司交了1萬公斤香菇了,按照合作約定以每公斤8元的價格收購,除去初期成本,能賺近2萬元。”李德東說。
李德東說,要是能多承包幾個大棚的話,收入將會更高點。有李德東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如今,已有40余戶群眾承包了大棚,并獲得了收益。
但王光懷告訴記者,香菇種植屬于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強度不強、能就近就業的產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目標是爭取每戶都能承包一個大棚。
韋江平說,技術方面,云南粵旺委派了資深的香菇種植技術專家,長期進駐基地,手把手、一步步地對群眾進行技術培訓。香菇種植的核心技術是菌棒,關于這一點,云南粵旺已與昭通市農業科學院簽訂了科企合作協議,針對當前香菇產業化生產中的關鍵因素進行試驗研究,探尋出最佳生產方案,為香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粵旺食用菌產業園作為精準扶貧項目引進至魯甸縣,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迅速成為一個知名的示范扶貧基地,發展模式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近年來,位于沿海之濱的福建佑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像其他同行一樣,為尋求生態、安全的養殖環境,極力向內地特別是西南三省轉戰。而遠在昭通最東端的鎮雄縣借助招商引資機會,于2016年10月與福建佑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搭上了線。
福建佑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屬閩臺合資股份企業,于2014年11月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
該公司在鎮雄縣林口彝族苗族鄉投資1.5億元建母豬擴繁養殖場,2020年初,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建設,這個養殖場建成并投入使用。該養殖場占地298.9畝,存欄經產母豬5000頭,年出欄斷奶仔豬12萬頭,這也是鎮雄縣最大的母豬擴繁養殖場。
同時,鎮雄縣按照“豬——沼——菜”循環農業模式,配套了沼液處理項目,還建成3000畝香蔥產業基地。養殖場產生的糞便污水經過集中收集處理,全部變成香蔥產業所需的高質量農家肥,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接下來,鎮雄縣還將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配套建設一批標準化養殖小區,由鎮雄佑康農業公司負責提供豬苗、飼料、獸藥、疫苗、技術服務、商品豬回收,養殖小區以每頭150元的保底價負責生豬代養,計劃年出欄商品豬40萬頭以上。
福建佑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鶴翔介紹,鎮雄優質的自然資源非常適合生態養殖,佑康農業搭建的“佑康大聯盟”平臺,充分遵循市場規律,整合生豬產業鏈,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生產成本,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帶動農戶積極參與養殖,公司負責終端包裝、銷售,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輸血式”扶貧使得許多困難群眾形成了“等靠要”的精神貧困,而“造血式”扶貧,是讓農民自己有能力擴大再生產,無論是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脫貧率更高,后勁更足。
魯甸縣和鎮雄縣“造血式”扶貧的嘗試,僅只是昭通脫貧攻堅后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相關數據顯示,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對象達36.24萬人。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為了快速、有效的脫貧途徑,但仍有部分搬遷群眾不能外出務工。如何讓不能外出的這部分搬遷群眾短時間內,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無疑成為了擺在昭通市委、市政府面前最大的挑戰。
2018年以來,昭通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按照“近抓轉移就業為主、遠抓產業培育支撐”的思路,加快推進安置區(點)產業配套、就業幫扶,促進搬遷群眾產業有支撐、收入有保障。
目前,全市規劃建設的60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已引進31家企業。昭通11縣(市、區)都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地域特色的產業,并依托像粵旺、佑康這樣擁有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優質資源的龍頭企業,將扶貧后續產業做實、做大、做強。(記者 易盛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