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寶坻區全域的水稻種植區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稻田里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預示著豐收的喜悅。作為天津市水稻的主產區,寶坻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45萬畝左右,占天津全市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年產稻谷近29萬噸,成為天津市乃至我國北方重要的優質稻產地。
在寶坻區,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可上溯至400多年前的明代萬歷年間。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資源與優良的水質為寶坻水稻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寶坻區的水稻種植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憑借著175天的超長生長期,寶坻水稻品質卓越,口感上乘,達到了國標1級標準。其米飯油光發亮,潔白似玉,清香爽口,柔軟而富有彈性,回味無窮,特別是冷飯不回生的特點,更是讓人贊不絕口。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在寶坻區的八門城鎮,成功舉辦了首屆“新米節”。“我們以‘米’為媒介,以‘節’為橋梁,以‘文’為動力,旨在為廣大稻農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示、交流、體驗與銷售平臺。”八門城鎮黨委書記郭德憲介紹,“新米節”中來自寶坻區的多家水稻種植大戶攜各自優質稻米同臺競技,展示了寶坻水稻的高品質與種植戶的精湛技藝。“我種植的我們天津自己的品種‘金稻919’得了一等獎。”天津三緣寶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邱金來自豪地說。經過激烈角逐,多個天津本地優質水稻品種脫穎而出,贏得了專家和游客的一致好評。
這一活動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寶坻水稻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也為當地水稻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八門城鎮,寶坻區的其他水稻種植區域也迎來了豐收。這些區域種植的水稻均可稱為天津小站稻,這一區域公用品牌以其卓越的品質和口感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在黃莊鎮,近8萬畝優質水稻在秋風的吹拂下泛起金色的波浪,村民們正忙著收割,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為重現“貢米”昔日輝煌,寶坻區持續推行以綠色為核心的保護性種植模式,大力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的水稻品種以及科學、減量、增效的種植技術。寶坻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劉玉祥介紹,寶坻區積極探索稻漁立體化生態種養模式,全面開啟了寶坻水稻高品質生產的新篇章。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寶坻區委、區政府積極響應京津冀大城市旅游市場的需求,將寶坻區打造成為集鄉村觀光、民俗體驗、田園養生與運動休閑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集聚區。游客們不僅可以觀賞到插秧、稻長、桃花盛開的美景,還可以享受釣魚、釣螃蟹的樂趣,再現“水清岸綠、鳥棲潮白、人水相親”的“北國江南”風光。這一舉措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旅游體驗,也進一步推動了當地水稻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進程。
隨著水稻豐收季的到來和“新米節”的成功舉辦,寶坻區將繼續加強水稻產業的發展和品牌建設。“通過推廣優質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加強農機裝備建設和農機安全監管、提高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等措施,寶坻區正逐步將小站稻產業打造成為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寶坻區副區長劉學政表示,該區還注重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通過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和加強宣介力度等措施,不斷提高寶坻水稻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