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以下簡稱“東北中心”)在哈爾濱舉辦2023年度總結匯報會,全國各地的專家圍繞寒地耐鹽堿水稻科技創新、鹽堿地綜合利用及產業鏈延伸等方面謀篇布局,交流論“稻”。
育良種施良技:創新實踐
“我國近期具備農業改良利用潛力的1億多畝鹽堿地資源主要分布在五大區域,其中東北就有3000萬畝。”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明崗在會上表示,發展耐鹽作物種植,由“改土適種”向“以種適地”轉變是根本路徑,鹽堿地作物良種培育能夠提升鹽堿耕地產能。
他建議,針對輕、中度鹽堿地,宜重點開展耐鹽堿種質篩選,培育耐鹽堿、高產、優質新品種。針對重度鹽堿地,宜開展土著原生境植物耐鹽堿能力、經濟價值評價,篩選一批耐鹽堿性好、經濟價值高的特色耐鹽堿植物,宜草則草、宜果則果、宜林則林。
對于東北中心來說,2023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東北中心主任來永才介紹,自2022年7月成立后,該中心創新“以種適地”理念,已培育耐鹽堿水稻品種21個,累計推廣面積超1000萬畝,水田平均畝產由原來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左右。
同時,東北中心構建資源搜集利用、技術配套集成、新品種培育的創新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開發利用鹽堿地。已創新集成了鹽堿地水稻提質增效、輕簡節本直播、蘆葦專項治理、稻殼深埋、稻田泥漿化治理等技術模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推進。
跨區域跨學科:協同攻關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武志杰研究員表示,鹽堿地綜合利用是跨區域、跨學科的協同攻關,東北中心的科技攻關應更具前瞻性、戰略性,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各學科優勢,與全國科研院所廣泛聯動。
目前,東北中心建立起“首席科學家+試驗站+基地”的運行模式,下設育種、栽培、生理調控、土壤改良、植物保護、數據監測與分析等9個科技創新團隊,7個試驗站,5個基地。立足黑龍江,面向三省一區,整合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遼寧鹽堿地研究所等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開展寒地鹽堿地稻作核心技術研究。
“我們的科研團隊應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凝練成果。從全產業鏈角度出發,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效益提升。”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占祥用家鄉的堿地柿子舉例說明,鹽堿地作物選育不應以作物種類設限,因地制宜推廣不同作物品種是樹立大食物觀的生動展現。
東北中心副主任劉凱介紹,該中心充分利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科研優勢,已在全省各地推廣種植水稻、大豆、玉米、苜蓿等耐鹽堿作物品種,均取得了不錯的產量表現。未來還將依托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持續開展耐鹽堿作物選育推廣。
抓亮點建模式:引領示范
如何抓住鹽堿地綜合利用亮點、總結出可推廣的技術模式,也成為與會專家熱議的話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李玉義研究員表示,鹽堿地綜合利用應分區分類,進行差異化的改良治理。在實踐中可總結出針對某一特定區域的亮點模式,集合耐鹽堿作物品種、耕種措施、改土裝備等關鍵要素,利用國創中心影響力帶動模式推廣。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范小兵表示,東北擁有大面積的寒地鹽堿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科研條件,東北中心作為國創中心的中堅力量,自承建以來在新品種培育、示范推廣、組織建設、機制突破、宣傳推介、信息化建設、團隊建設、基地建設、經費投入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績,為其他區域中心建設樹立了榜樣,為國創中心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和科技支撐。
“未來,我們將創新思維方式,緊抓鹽堿地‘以種適地’‘以地適種’提高土地增量、提升糧食產量的發展契機,對標專家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落地等方面提出的建議,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讓品種轉化、讓成果落地、讓產業鏈延伸,在鹽堿地科研攻關中發揮作用、作出貢獻、取得成績。”來永才充滿期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