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是我國土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糧食安全、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至關重要。如何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出席省兩會的省政協委員、滄州市農林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利用研究所所長劉貞貞帶來了一份關于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提案。她建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促進鹽堿地改造提升和綜合利用。
河北是鹽堿地面積較大的省份之一。近年來,河北省鹽堿地綜合利用取得積極進展,但仍存在鹽堿地治理科研實力相對薄弱、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等一些突出問題,科技攻關還需提速、再提速。
“鹽堿地綜合利用原始創新不足、核心技術缺乏、特色農產品產業化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小等問題,已成為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主要短板。”劉貞貞委員認為,扎實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科技創新是武器。
“科技創新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劉貞貞委員建議,銜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編制并完善省市兩級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落實落細要素保障。進一步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保障,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同時,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創新金融扶持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
在強化科技支撐方面,劉貞貞委員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建設鹽堿地科技創新工程與平臺,培育鹽堿地綜合治理人才隊伍,建立長期的綜合示范基地。突破改土、節水、生態保護等系列關鍵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加快鹽堿地分類分級綜合利用技術體系建設。突破鹽堿地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共性關鍵技術,提升鹽堿地“土特產”競爭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科技戰鹽堿的一個主要攻關課題就是種子,選育出適應鹽堿地的耐鹽堿品種。劉貞貞委員建議,構建耐鹽堿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技術體系,加快重大價值的突破性耐鹽堿新種質創制。創新耐鹽堿育種技術體系,加快綜合性狀優良的突破性耐鹽堿作物新品種培育。
鹽堿地綜合利用不僅可以有效增加土地供給、增強糧食保障能力,而且是促進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鹽堿地綜合利用為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條件。”劉貞貞委員建議,各地應挖掘分析旱堿麥、苜蓿、大豆、堿地梨、冬棗等鹽堿地特色農產品的獨特品質,健全鹽堿地農產品標準體系。加快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專用品種選育,推進鹽堿地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
同時,圍繞鹽堿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共性關鍵技術、功能因子挖掘、營養健康制品研發、副產物綜合利用等開展攻關,實現鹽堿地農產品全產業鏈高效綜合利用,提高鹽堿地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