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慶玉米產業發展的難點是什么?怎么實現高質量發展?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研。
缺口源于良種缺乏
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市農科院玉米所副所長柯劍鴻表示,重慶屬典型的山地立體生態氣候,對品種和技術的區域性要求高,種業芯片“卡脖子”難題一直存在。
“就拿玉米來說,重慶玉米選育存在特異資源搜集、鑒定、評價不夠,優異基因挖掘不充分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突破性品種的選育。”柯劍鴻說。
良種是豐產的基礎,目前重慶玉米突破性品種少,育成品種同質化嚴重,且真正適宜重慶立體生態氣候的優質、高產、抗逆的品種較少,是造成產量缺口的直接原因。
具體而言,一是缺乏株型緊湊、耐密及適宜機收的突破性玉米品種,制約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快速推廣;二是缺乏高花青素、高品質和貨架期長的鮮食玉米突破性品種,導致產業鏈不長,產品附加值不高;三是缺乏耐熱、抗倒、優質青貯專用型或兼用型突破性品種缺乏,制約了重慶玉米“種養+”循環模式推廣應用。
除了品種外,配套栽培、農藝農機、加工利用技術也存在諸多短板。“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發應用滯后,導致生產效率不高;保鮮、青貯、深加工技術不足,導致后段(端)增值不夠。這些問題都急需通過科研攻關逐一突破。”柯劍鴻說。
成立專家團隊加快良種選育
為了增強科技支撐,推動玉米產業發展,今年在市農業農村委指導下,市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正式成立。
體系成立半年以來,已收集312份特色玉米資源材料,并進行了精準鑒定、評價和遺傳改良,成功創制優良玉米自交系7個,已通過重慶市玉米專業委員會鑒定。
同時,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建立玉米新品種、新技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核心示范片8個共2500畝,輻射帶動大面積推廣10余萬畝,實現經濟社會效益1.5億元。
柯劍鴻說,重慶育成的渝單8號、渝糯7號、玉糯918成為國家或重慶區試多年對照品種,普通玉米達到西南領先水平,鮮食玉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配套技術、青飼青貯、農機農藝融合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已初步開展了試驗研究、中試生產和產業化示范。
特別是在鮮食玉米方面,重慶鮮食玉米品種品類(類型)豐富,從白糯、紫糯、黑糯、花糯到甜糯,培育出了不同口感、功能的鮮食玉米品種。全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接近60萬畝,產量達45萬噸,產值近10億元。按照每畝3000穗計算,重慶鮮食玉米人均占有量約60個。
推動玉米全產業鏈發展
“盡管近幾年,玉米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問題仍然突出。未來,我們將從6個方面進行重點攻關。”柯劍鴻說。
如在品種方面,加快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加快創制優良育種新材料,同時配合智慧育種、分子標記、生物育種等新技術,加快培育突破性專用型玉米新品種等。通過多方協同攻關,未來3年重慶將引進、收集玉米種質資源300至500份進行精準鑒定、評價,篩選抗熱、耐瘠薄及適宜機收的籽粒玉米種質,培育出適宜重慶生態以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需求的多樣化品種,解決自育品種市場占有率不高的問題。
又如在配套技術方面,將大力探索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玉—藥套作、玉—油輪作等配套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輕簡、宜機化和智慧生產技術,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此外,針對重慶特殊立體生態氣候,重慶將研發適宜重慶耕制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重慶本土高效繁殖制種、輕簡宜機化或智慧生產關鍵技術等配套技術3-5套,研發鮮食玉米真空保鮮加工、支鏈淀粉加工、秸稈青飼青貯等關鍵技術1-2項,研發特色玉米加工產品2-3種。
柯劍鴻說,通過3年攻關,玉米產業有望在種子、種植、加工等各個環節實現突破,以此有效解決玉米自育品種市場占有率偏低、綜合利用不足、產品附加值低、生產效率不高等難題,推動玉米全產業鏈發展,助力糧食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