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門樓村的耕地位于樂陵市10萬畝“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核心區內。為提升糧食單產水平,當地將村里的耕地全部改造成高標準農田,同時全面推廣落實了“六統一”技術,即供種、深耕、播種、配方施肥、病蟲草害防治和管理模式的統一,提升科學種田水平。
“就拿深耕來說,前兩年秸稈還田后,第三年就要深耕深翻,這樣就能不斷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和養分含量,耕地質量提高了,產量也就有了保障。”呂廷良說,當地還開展農技指導,每個關鍵環節都有技術要點和專家指導,糧食生產的精細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集成落地換來好收成。作為農業大市,樂陵市今年純作玉米種植面積近88萬畝。“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樂陵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萬國說,從測產情況看,全市玉米平均畝產1404斤,較去年增加100斤;其中“噸半糧”核心區玉米平均畝產達1713斤。
不僅純作玉米增產豐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同樣迎來“一田雙收”。在禹城市禹興街道姜莊村,種糧大戶田光的80畝復合種植地塊剛完成收獲。“今年玉米平均畝產1500斤,大豆畝產150斤以上,均比去年有所增產。”田光說。
今年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推廣的第二年。針對農戶反映較多的“機器不配套,種植、收獲、管理太麻煩”等問題,山東在總結去年好的經驗做法基礎上,今年對種植模式、株距行距等細節進行優化,為穩糧增豆、穩產高產提供保障。
田光對此感受明顯。他將去年的四行大豆、兩行玉米間作種植,今年改為四行大豆、三行玉米間作種植。“選用這種模式能更好找到合適的機械,種植和收獲都很方便,省時省力。”田光說。
禹城市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達到14.11萬畝,規模居山東省首位。“我們還推廣了封閉除草、適時化控等技術,盡力解決田間管理難題。”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培強說,以封閉除草技術為例,在大豆玉米播種后及時噴施除草劑,改苗后除草為苗前除草,可有效降低草害。
既注重技術集成增產,也重視機收減損。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趙虎鎮小梁韓村的玉米地里,一場機收減損技能比武正在進行。5名農機手拿出看家本領駕駛玉米收割機,將玉米收入倉中。收割完成后,裁判員隨即拿著取樣框進入作業區,現場測算機收損失率。
獲得本次比賽一等獎的趙虎鎮寇莊村農機手郭學武說:“收割前就進行了充分準備,全方位保養和調試機械,收割時求穩不求快,這樣能盡可能地降低機收損失。”
機收是確保糧食“落袋為安”的第一步。今年秋收,山東多地通過改良更新農機、培訓農機手、組織田間技能比武等方式,引導提升機收作業質量、降低損失率,確保秋糧豐收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