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湟中區依托自然資源優勢,著力構建“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體系,不斷加大蠶豆的規模化種植、示范推廣工作,推動湟中蠶豆產業綠色高效發展。
集成技術促進規模種植
據了解,湟中區以“青海13號、青蠶14號”為重點推廣品種,結合川水、淺山地區蠶豆生產的關鍵環節,經過多年的科技支撐,集成了不同品種的合理密植、精量覆膜播種、增施有機肥、機械收獲、免打頂等集成技術,生產出無蟲蛀(豆象)、籽粒大而飽滿、顏色乳白鮮亮,在市場上競爭優勢明顯的“湟中蠶豆”。今年,全區蠶豆種植面積0.92萬畝,主要分布于海子溝、田家寨、土門關、李家山、攔隆口、多巴等淺山和川水地區;規模化種植0.3萬畝,涉及40余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
引進品種拓寬增收渠道
湟中區按照“一村一品”的區域化布局,從加強物資投入、技術培訓、現場指導著手,今年引進“青蠶27號”鮮食蠶豆新品種,在7個鄉鎮重點示范推廣1000畝,采用機械施肥、覆膜后人工點播的栽培方式,形成“蠶豆+”輪作模式,提升耕地質量。據測產,鮮食豆莢畝產達2440.2公斤,躍居目前青海省的產量榜首,按當季市場價算,種植戶實時銷售收入可達4000元/畝以上,產品主要銷往甘肅、云南、上海等省外市場和西寧本地市場,深受客商青睞,同時可為畜牧業提供優質蛋白飼草青秸稈2741.1公斤/畝。
依托優勢謀劃產業發展
近年來,湟中區注冊了“圣域”區域公用品牌、8萬畝蠶豆生產基地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同時,“湟中蠶豆”準予登記和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公共標識。下一步,湟中區將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目標,結合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打造蠶豆綠色基地、品牌基地,提升“湟中蠶豆”知名度;大力推廣蠶豆精量覆膜播種技術,實現蠶豆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升蠶豆綜合生產水平;利用蠶豆養地的特性,推廣“蠶豆+其他作物”的輪作制度,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升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產出率,發展壯大湟中蠶豆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