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行走在天山南北的一些鄉村,放眼望去,連片的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風起時,稻浪滾滾,目之所及皆是“豐”景。
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肖爾巴格村,成片稻田里滿是金黃的稻穗。
“海水稻在新疆喀什落戶安家,讓我們吃上了自己種的優質大米。”9月26日,看著即將收割的水稻,肖爾巴格村村民玉蘇普江·買買提說。
這里過去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2023年55歲的玉蘇普江是土生土長的肖爾巴格村人,小時候跟著父母種地的情景讓他印象深刻,“地不種可惜,種上小麥、玉米等作物,苗稀收成少,還辛苦。坎土曼刨進地里,就會粘一大塊堿泥上來。”
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讓昔日白茫茫的鹽堿灘變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區。鹽堿地上正在“長”出新糧倉。
新疆中農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先生儒摘下一串稻穗,數著一粒粒稻谷,對2023年萬畝水稻豐收信心十足。
“一般而言,當土壤含鹽量超過0.1%時,普通農作物品種的生長開始受到影響;當土壤含鹽量超過0.3%時,大部分農作物品種產量明顯下降。”李先生儒說,“海水稻具有吸收鹽分、改良土壤的作用,鹽堿地在種植海水稻4年以后,鹽分會降到3‰左右,成為高產田。”
帕哈太克里鄉是新疆喀什地區遠近聞名的“水稻之鄉”,受制于鹽堿地和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當地的傳統水稻畝產一直不高。
2018年,在深圳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的協助下,一粒來自深圳的水稻種子,創造了荒漠區的農業奇跡。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選育的海水稻種子,在帕哈太克里鄉落戶安家。海水稻不僅成功扎根喀什,還在當地生根發芽、結出碩果。
5年來,有14個引進的海水稻新品種在帕哈太克里鄉的鹽堿地上進行試種,篩選出了4個適合當地推廣的優良品種。種植面積也由當年200畝試驗田擴大到現在的1.3萬畝。
“海水稻在輕度鹽堿地平均畝產600公斤,中度鹽堿地平均畝產500公斤,重度鹽堿地平均畝產300至400公斤。”李先生儒說。
高科技給田間地頭帶來了好收成。“昔日鹽堿灘、今朝米糧川”的變化在多地上演。緊鄰葉爾羌河的新疆莎車縣依蓋爾其鎮闊納先拜巴扎村,放眼望去,連片的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
在兵團第一師六團萬畝水稻種植區,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六團11連黨支部書記魏九龍說:“2023年,連隊種植水稻1萬余畝,試種了4個品種,初步預測畝均可產700公斤左右。”
新疆和田縣罕艾日克鎮稻香村,如畫的田園風光與蒼涼的大漠奇景,只在咫尺之隔。這里種植的水稻品質優良,在高端大米市場深受青睞。
“現在不但自己吃,還打造了‘金線米’品牌推向市場。”稻香村黨支部書記趙小鋒說,“昔日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已華麗變身。”
華麗變身的背后,是無數次關于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探索實踐,喚醒了沉睡的耕地資源,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種羊場片區托布社區水稻種植基地里,稻田蟹、稻田鴨立體種養;新疆溫宿縣在新疆農科院的支持下建立了水稻試驗站,依托農業產業化項目鼓勵農民種植水稻;新疆阿克陶縣在疆外企業和科研團隊的幫助下,成功種植海水稻;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利用水稻種植區域位于城區“三角地”的優勢,通過種植彩色水稻發展觀光農業,推廣稻香文化……
目前,新疆有12個地州市種植水稻。新疆水稻平均畝產達到650公斤,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