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堅決扛牢做好“三農”工作的政治責任,立足新發展階段,進一步增舉措、補短板、強優勢、添動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推動樂山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一是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不折不扣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農地農用,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通過深挖潛力擴面積、強化服務攻單產、調優結構提品質、科學防災減損失“四大行動”,推動糧食“穩面、提質、增效”。上半年,全市小春糧食播種面積30.61萬畝、產量7.52萬噸,大春糧食播栽面積301.55萬畝,預計大春糧食產量117.55萬噸,糧食“七連增”基本定局。全面完成2020年度19.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設任務,全面推進2021年度29.56萬畝建設。
二是千方百計做好生豬供應保障。按照抓生產“長短結合”、抓防控“內控外堵”工作思路,調結構、降成本、抓防疫,積極應對“豬周期”,穩定生豬生產。通過淘汰老弱母豬、維持400萬頭仔豬生產能力、配套育肥體系建設等舉措穩產能。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中小養殖戶”模式,通過提升養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降成本;堅持“內控外堵”,抓好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不斷推進生豬產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全面轉型升級。
三是堅定不移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堅持以“打基礎、建基地、立支柱、搞加工、創品牌、興科技、促融合、推營銷”為抓手,大力發展精制川茶、晚熟柑橘、道地中藥材等特色高效產業。全市規模化標準化茶葉面積139萬畝,干毛茶總產量14.1萬噸,干毛茶總產值80億元,綜合產值達240億元,茶產業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峨眉山市創建全省首個國家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全市茶葉出口量、出口額居全省第一。公共區域品牌“峨眉山茶”成功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品牌價值達38.14億元,“竹葉青”躋身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連續十三年全國高端綠茶銷量第一。川佛手、川牛膝面積全省第一。井研縣入選農業農村部“晚熟柑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夾江縣、犍為縣入選“四川早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注重市場營銷,辦好茶博會、藥博會,擴大“樂山造”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已培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220個、綠色食品品牌58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27個,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農產品287個。
四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圍繞全市“園區建設提升年”經濟工作主題,出臺《2021年樂山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升工作方案》,立足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落實人、地、錢等要素保障。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培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1個,認定創建市、縣級現代農業園區72個,初步構建獨具樂山特色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梯次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體系。以峨眉山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犍為縣茉莉花茶現代農業園區、井研縣柑橘現代農業園區為引領,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犍為茉莉茶之戀線路”“峨眉問茶·萬年祈福線路”入選“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
五是持續抓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推進建制鄉鎮場鎮建設管理服務提升,加快補齊面貌陳舊、管理水平低等突出短板,實現“路整平、地掃凈、服務好、治污染、面貌新”。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開展清河、清渠、清溝、清路、清院“五清”行動。以垃圾、污水、廁所、村貌“四大革命”為抓手,打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已創建省級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1個、先進鄉鎮5個、示范村45個。97%的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55%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18.4萬戶農村戶用廁所實施新(改)建、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4%,近2400座鄉鎮公共廁所完成新(改)建,全市二類地區基本消除旱廁。60%的行政村建成“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村。
六是堅持不懈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深化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把改革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和治理效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規范集體“三資”管理,探索承包、租賃、參股、聯營、股份合作等運行機制。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井研縣獲評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縣(市、區)和2020年度省級農村改革先進縣。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全面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確權登記頒證,已完成“房地一體”權籍調查73.59萬宗,完成比例100%。大力培育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新增家庭農場233家,省級示范場總數達118家;新增農民合作社195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總數達26家,省級示范社總數達17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