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赫山區地處南洞庭湖之濱,水稻種植面積逾100萬畝,水稻年總產量50萬噸左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5月21日,記者從長益高速公路,轉長益高速公路復線,7分鐘后在濘湖出口下高速,來到赫山區“爛泥湖治理工程紀念館”。
爛泥湖治理,旱能灌、澇能排
爛泥湖夾在湘江和資江兩條大河中間,以前叫“來儀湖”,取“鳳凰來儀”之意,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過去爛泥湖大垸里分布著大大小小20多個堤垸,由于多數堤壩單薄矮小,擋水能力弱,每到汛期,“十年九漬”,泥沙俱下,爛泥遍地。
1974年,爛泥湖治理工程動工,以人工開挖能撇洪的新河為主,將堤垸并大。赫山區(當時為益陽縣)40多萬干部群眾鋤挖箕挑,風餐露宿,開渠筑堤,導水歸流。經過3年奮戰,1976年底建成長39.8公里的干河1條、39.9公里的支渠11條,爛泥湖堤垸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大堤封閉圈和內外調蓄水利體系,解除了堤垸內歐江岔、泉交河和蘭溪等鄉鎮的洪澇之害。爛泥湖治理工程紀念館里,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實物……還原了當年興修水利“千難腳下踩,萬險敢攀登。飯粒拌冰碴,汗水溶雪花”的火熱場景。
歐江岔鎮歐江岔村段清明是赫山區的種糧大戶,今年50歲的他當時還年幼,只記得母親經常給奮戰在施工現場的父親送飯。段清明說:“自那以后,爛泥湖堤垸再未出現太大的洪澇災害。現在,我們稻田旱能灌、澇能排,父輩們確實付出了許多,感謝他們!”
水利興則農業興。赫山區是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目前擁有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示范社55家。2013年12月,段清明組建赫山區常青農機專業合作社,現有農機70多臺(套)。這些農機除耕種合作社的稻田外,還為周邊鄉鎮的幾千畝稻田提供農機服務。合作社里的7臺烘干機十分顯眼,1天能烘干120噸濕谷。去年天公不作美,段清明收購周邊農戶正愁賣不掉的3000噸濕谷,烘干后運到廣州等地銷售。他自己賺了錢,農戶也高興。
段清明說:“長益高速復線去年8月底開通后,離我家的距離比原來到長益高速縮短了15公里,現在去長沙很少堵車,運輸農資、農產品更方便了。”
智慧農業既飽口福,也飽眼福
鄉村要振興,農業需轉型。從爛泥湖治理工程紀念館出發,沿省道326線前行不遠,就到了位于泉交河鎮的竹泉山智慧農業第一村。近年來,赫山區以園區興農、科技助農發展現代農業,與湖南農大、迪邁爾科技、華以農業等合作,建成“智慧農業第一村”。
在“智慧農業第一村”溫室大棚里,高大的大棚頂部不是常見的塑料薄膜,而是一種透光率非常高的散光玻璃。大棚里排氣扇自動開開停停,棚頂上還不時“吞云吐霧”。據介紹,這里的7個大棚都裝有傳感設備,將采集到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信息傳輸到控制中心,技術人員可通過智慧農業云平臺,對大棚噴霧降溫加濕和水肥一體化系統自動循環進行操作。人們到了這里,會顛覆對傳統農業項目的認知,感嘆“原來農業還可以這樣做”。
竹泉山智慧農業第一村項目負責人徐玉瑩說:“我們園區其實是一個植物工廠,引進以色列無土栽培方式,果菜基質栽培,葉菜自動化水培。蔬菜不噴灑農藥,也不使用激素催熟,口感好、品質好。”
記者在大棚里采摘一顆小番茄嘗了嘗,有兒時記憶中的味道。智慧農業既飽口福,也飽眼福。徐玉瑩介紹,現在每到周末和節假期間,不少本地和外地的消費者前來體驗采摘和研學旅游,“智慧農業第一村距離長益高速復線濘湖收費站僅1.9公里,我們的產品生產和物流運輸能快捷銜接。”
歸途,記者行走省道326線,沿線的醉美田園、荷塘月色、多彩赫山等農業觀光景點,與爛泥湖治理工程紀念館、竹泉山智慧農業第一村串珠成線,展示著赫山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效。汽車先后從長益高速公路、長益高速復線橋底下穿過,這兩條高速公路一南一北穿越赫山腹地,猶如兩條翅膀,帶動赫山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