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湖南史冊,“共產黨員”這個特殊群像,一次次在關鍵時刻展現擔當、經受考驗,一次次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劈波斬浪、奮勇向前。
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嘔心瀝血、建功立業;7000多萬湖湘兒女在黨旗指引下攻堅拔寨、決戰決勝,譜寫了告別千年絕對貧困的奮斗凱歌。
強基層,筑牢堅強戰斗堡壘,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力量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習近平總書記的精辟論述,為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指明方向。
2018年,眼看就要脫貧的溆浦縣北斗溪鎮茅坡村,得了一頂“軟弱渙散村”的帽子。這個讓人“丟面子”的警告,問題只是病癥,根子上是村黨支部建設出了問題。
80后黨員梁杰走馬上任,擔任茅坡村黨支部書記。“黨的建設不是虛的,更不能是軟的。”梁杰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哪里出了問題,就從哪里補課。新書記內抓組織生活,外抓聯系群眾,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帶領鄉親們修路、拆舊、改廁、搞產業……
人心齊、民心順。從“說話沒人聽,干事沒人跟”到全村上下齊心協力甩掉“軟弱渙散村”帽子,茅坡村以黨建為引領,深入挖掘當地豐富的文旅資源,蝶變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脫貧攻堅,關鍵在黨的領導。打硬仗,關鍵在黨的基層組織。湖南堅持把黨的力量挺立在脫貧攻堅前沿,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抓組織整頓、資源下沉,凝聚決戰決勝的強大力量。
8年來,全省大力推進黨支部“五化”建設,建立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備案管理、村干部“凡進必審”制度,推動新調整的黨支部書記全部“一肩挑”,集中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以“打鐵”精神筑牢脫貧攻堅的“橋頭堡”。
“有廖仁旺當家,我們就有盼頭了!”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藍山縣毛俊鎮毛俊村黨支部書記廖仁旺憑借經商多年的經驗,帶領村“兩委”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開展工業園土地出租,進行“三林”和土地托管,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收入一年一個臺階,去年達到433萬元,闖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集體強”的發展道路。
8年來,全省各地不斷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通過“黨總支+N”組織體系,把支部建在產業鏈、產業協會和產業基地上,不斷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
“在村里面做事,一年能拿到萬把塊,年底還有分紅。”衡東縣大浦鎮青鴉村脫貧戶汪太娥,去年通過流轉土地享受分紅和在村合作社務工,收入有了穩穩的保障。
作為衡東縣“支部建在扶貧產業鏈上”示范創建單位,青鴉村以黨建引領扶貧,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了油茶、脆棗、名優水果、花卉苗圃、大閘蟹養殖等5個產業基地。對貧困戶實行“一戶一策”,最大限度激發貧困戶“我要脫貧”的活力,做到了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作用就發揮到哪里。
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的東安縣大廟口鎮韭菜村,曾是遠近有名的省級貧困村。立足豐富的南竹資源,2019年10月,韭菜村黨支部率先在全縣開展“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試點。通過“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村里辦起南竹木加工廠,貧困戶以南竹林入股,短短7個月,南竹加工廠就實現產值130余萬元。
啃硬骨頭,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黨旗始終高高飄揚
打非常之仗,就要派最能打之人。
8年來,湖南省動員160萬余名黨員干部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實現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出臺駐村幫扶“二十一條”,按照“盡銳出戰”要求,選派駐村幫扶工作隊。
上陣“父子兵”“夫妻檔”“兄弟連”……在全省幫扶黨員干部中,甚至還有一家幾口全上陣的。這些黨員干部離開自己溫馨的家,扎根大山深處,把困難百姓當家人,把脫貧攻堅當家事,用自己的行動,暖熱了一座座村莊。
“肖隊長駐村后,我們村里越來越好了。”安化縣南金鄉將軍村村民口中的肖隊長,就是益陽市住建局派駐將軍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飛。
2018年3月,肖飛主動請纓,到將軍村駐村幫扶。然而妻子在益陽市教書,孩子遠在北京求學,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父親無人照顧。
為此,肖飛將父親接到村里,一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一邊盡孝心。在他的帶領下,將軍村黨支部堡壘越來越強,村支兩委成員帶領村民發展生產脫貧增收。2019年,村里最后8戶貧困戶13人脫貧摘帽。省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和各級多次督查暗訪中,將軍村群眾滿意度達到100%。
在這場偉大的戰斗中,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帶領廣大群眾,攻克一座座貧困堡壘,解決一道道發展難題。
“鄉村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村級黨組織書記是脫貧攻堅的‘尖刀排長’。”譚澤勇辭去縣煙草公司的工作,回麻陽楠木橋村,從村委會主任到村支書,把一個窮村建成了市級小康示范村。他打破地域界限,大膽探索由5個村黨支部、276名黨員參與的“連村聯創、抱團攻堅”黨建引領扶貧新模式,合力建設扶貧產業園,帶領群眾一起脫貧奔小康。
一只寬松的拖鞋、一只合腳的皮鞋,在株洲左江村、枧田村等貧困村的山間田野,留下串串一大一小的腳印。因為痛風病腳部腫大,株洲幫扶干部袁桂雄常年腳穿一大一小兩只鞋這樣行走。7年時間,袁桂雄轉戰全市4個幫扶點,在扶貧之路上,留下了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堅實足跡。
脫貧攻堅難度有多大,三湘大地上的黨員干部就有多拼。
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開完全縣扶貧調度會,突發心臟病,永遠倒在了脫貧戰場;溆浦縣委書記蒙漢犧牲前一天還在水東鎮、大江口鎮督辦整改工作;桂東縣青山鄉副鄉長方旋在乘車前往青山鄉宋家村扶貧時,因路面濕滑,車輛滑落山崖,因公殉職;保靖縣毛溝鎮陽坪村第一書記龍俊,在去村里扶貧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生命永遠定格在他幫扶的3個村村民心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脫貧攻堅這場波瀾壯闊的戰役中,無數黨員干部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我為大我,踐行初心使命,鑄就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我也想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為父老鄉親做些事。”會同縣炮團侗族苗族鄉中心場村“80后”村民張先輝,在當地黨員干部的感召激勵下,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回鄉創業的他說,在家鄉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是最大理想。
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擊鼓催征、接棒再戰,湖南通過建立貧困村入黨積極分子縣級組織部門備案制度和入黨積極分子信息庫,確保了每個貧困村至少培養1名入黨積極分子、每2年至少發展1名青年農民黨員,不斷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黨旗引領風帆勁,脫貧摘帽換新顏。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省廣大黨員干部不斷提高政治領導能力和致富帶富本領,一支支素質高、能力強、作風硬的干部隊伍,正用鐵肩膀扛起鮮紅黨旗,帶領人民群眾奔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