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東市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農業產量穩步提高的同時,污染物排放越來越少,綠色發展的底色越來越亮,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綠色興農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為奏響綠色生態主旋律,海東市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廣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控等綠色防控技術,農藥施用量減少60%,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左右,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農業廢棄物回收率、規模養殖場廢棄物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并以牦牛、青稞、冷水魚、八眉豬等特色產業為基礎,認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建成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及有機農業示范基地1個。累計認證綠色、有機農業和地理標志等“二品一標”農產品100個以上,打造海東農牧業區域公用品牌2個、企業品牌30個、產品品牌50個以上。
數字背后,是海東市農業發生的一場深刻變革。如今,綠色興農之路越走越寬廣,海東農業正在重回綠色的本色。
處于河湟谷地的樂都區,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具備了發展綠色生態特色農業的自然稟賦。高廟、洪水的大白菜、娃娃菜,碾伯的地膜馬鈴薯、架豆,高店、共和的樂都紫皮大蒜,壽樂的樂都綠蘿卜等都憑借“優特精”農業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樂都區把節水、節肥作為重要技術環節,配套農田基本建設、地力增值和農技推廣體系,促進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投資1.53億元在達拉、共和、中嶺、洪水4個鄉鎮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6.54萬畝,新增糧食產能1169.44噸,年凈增產值892.53萬元。投資1860萬元在馬營鄉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6000畝。注重規模經營,引進實力企業,打造“高原、綠色、富硒”品牌,促進蔬菜產業提檔升級,鞏固樂都“蔬菜大縣”“全省菜籃子基地”重要地位。鞏固提升樂都紫皮大蒜富硒品牌優勢,在城臺、高店等鄉鎮新建紫皮大蒜良種繁育基地200畝。優化升級引勝溝農業產業園,新建鋼架拱棚500棟,持續壯大萬棟拱棚蔬菜基地。打造寺磨莊深冬溫室基地,加大反季蔬菜保有量。做好樂都長辣椒提純復壯工作,依托樂都區百利種苗有限公司新建年產600萬株的樂都長辣椒育苗基地1個。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樂都區建成設施農業基地10個、溫棚23650棟,建成特色養殖基地48個(藏香豬基地6個、綠殼蛋雞基地9個、牦牛基地10個、藏羊基地23個);現有龍頭企業20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
樂都區生態農業凱歌高奏的背后是海東市注重生態引領,帶動現代農牧業提質增效的結果。
近年來,海東市完善綠色生態農牧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和質量標識制度,完善了海東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標準體系、動植物疫病監測及預警防控體系。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努力培育產業化聯合體10個,推進海東高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走向國內、國際市場。做強農畜產品特色品牌,做大做強“黃河彩籃”和“河湟硒谷”兩大區域公用品牌,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引進名特優種植、養殖新品種,實現抗病蟲性強、易管理、經濟價值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