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稻浪飄香。連日來,寧河區25萬畝水稻陸續收割,一幅金色的豐收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寧河區重視糧食生產安全,為推動小站稻產業振興,今年全區種植水稻面積25萬畝,比2019年增加5.41萬畝,預計總產達20.29萬噸,比去年增加3.5萬噸。”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朱廣齊介紹,今年該區推廣稻蟹綜合種養面積16萬畝。
豐臺鎮岳秀莊村原來以種植棉花等傳統作物為主,農民收入不高。從去年開始,這個村流轉土地200畝種植水稻,每畝收入達1600元。
“今年我們又流轉了一部分土地,今年水稻長勢也挺好,估計收入40萬元左右,已經翻番了。明年還準備流轉100多畝地,這樣使我們村集體的合作社更壯大,農民收入更高。”豐臺鎮岳秀莊村黨支部委員陳春國說。
這兩天,豐臺鎮小韓村的趙樹宏正忙著收割水稻,800多畝水稻再有四五天就能收割完畢。今年,趙樹宏還實驗種植了80多畝香稻,每斤米賣到了8塊錢,而且今年的稻蟹混養也讓趙樹宏嘗到了甜頭。
“今年收成挺好,是個大豐收。一畝地能達到兩千三四百元,今年是頭一年稻蟹混養,也挺成功,水稻的品質也提高了,螃蟹口味也很好,大伙兒都挺認可的,明年我們還繼續擴大生產面積。”趙樹宏興奮地告訴記者。
今年,該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春耕備播和生產資料準備上積極籌措,為水稻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大力實施綠色種植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推廣基質育秧面積12.9萬畝,采取了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化肥農藥零增長等措施。積極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種植業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和稻蟹綜合種養補貼,為水稻豐產豐收奠定了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小站稻振興工作,加強農業結構調整,做好產業規劃和技術服務,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朱廣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