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5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李達元)昨(14)日,筆者從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獲悉,截至目前,該鄉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總額突破1000萬元,其中50%以上產品是該鄉本地農產品,直接帶動100余戶貧困戶增收,成為全縣電商發展最好鄉鎮之一。
“近年來,在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的傾力幫扶下,三建鄉強化‘互聯網+’思維,通過抓網點建設、產品開發、物流渠道、平臺拓展和人才培養,從零起步發展農村電商,逐步成長為區域性農產品電商銷售中心,有效助推了全鄉脫貧攻堅。”三建鄉副鄉長馬小灃說。
抓網點建設
針對三建鄉農產品銷售難題,扶貧集團利用對口幫扶資金和縣商務局電商發展資金,指導在全鄉布局9個農村電商網點(1個鄉電商集配中心,8個村級電商服務站),并免費為各村購置電腦、打印機、冷藏設備等電商發展所需設備,逐步完善硬件設施。
同時,堅持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在舊場鎮人流密集區選點掛牌“三建鄉土特產店”,通過線下展示產品,推動電商線上發展。廖家壩社區還探索使用財政性資金購買電商所需設備、建成冷藏庫,將其納入村級固定資產登記,并入股電商企業,收益分配上電商負責人占大頭、擔全部經營責任,村級集體占小頭、不擔負債務。
“經過兩年多歷練,三建鄉已實現8個行政村電商運營全覆蓋,并逐步走上了良性發展道路,電商服務觸角延伸至各村各戶。”馬小灃說。
抓產品開發
在眾多農村“土貨”中,駐鄉駐村扶貧干部選擇從城里人愛吃的土雞蛋開始,并引導電商負責人立好采購規矩,牢固樹立產品質量意識,實行“壞單包賠”。經逐步發展,電商產品從單一的土雞蛋,擴展至近20個品類。隨著全鄉扶貧產業逐步投產,高山大米、土黃牛肉、麻辣雞、冷水魚、雷竹筍、原生態菜籽油等已逐漸成為三建鄉的新特產。
為鼓勵農戶提供更好更多的初級農特產品,駐鄉駐村干部實行“買斷包銷”兜底采購,極大地穩定了產品供應端。同時,扎實推進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農特產品“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從無到有,已成功打造“雪玉龍河”區域品牌1個、注冊商標3個、農產品認證大類2個,并與5家大型市場主體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抓物流渠道
“沒有物流就沒有電商,以前三建鄉電商發展滯后,也和物流不發達、物流成本高有很大關系。扶貧集團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各村電商接入順豐及‘三通一達’等大型物流企業,成體系降低電商平臺的物流、包裝和運行成本,為電商順利發展打下基礎。”馬小灃說。
目前,在綠春壩村已建成全時段運行全鄉的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上行和消費品下行的物流渠道暢通無阻,群眾通過電商“賣東西、買東西”更加方便快捷。為應對大宗農特產品豐產上市,扶貧集團因勢利導、乘勢而上,瞄準產業鏈延伸、大市場開拓,指導三建鄉規劃建設“豐都縣龍河流域農產品暨電商集配中心”,中心集農產品集散、電商交易、快遞分撥、冷鏈物流、供銷合作社等功能為一體,與農貿市場同步布局、同步建設。
抓平臺拓展
“電商啟動之初,駐鄉駐村干部放下身段、親歷親為,利用各種網上平臺推銷扶貧農特產品。” 馬小灃說,如廖家壩社區率先嘗試開通“三建土特產微商城”,并陸續入住村村旺、淘寶、拼多多和扶貧832等多個電商平臺,不斷拓展銷售渠道。
網上平臺前期客戶大多數是扶貧干部、鄉鎮干部的同事朋友,后來逐漸從熟人拓展到其他“生人”,“朋友圈”逐漸擴大至全國各地,順利把山里土貨銷售到重慶主城區以及市外其他地區。同時,推動“互聯網+消費扶貧”融合發展,將扶貧集團成員單位的消費扶貧任務與電商發展有效銜接,解決電商平臺的基礎流量,保證電商企業有得賺、養得活。
目前,該鄉8個村級電商服務站正全力拓展各類線上銷售平臺,已全部實現正常運營,多平臺聯動發展的農村電商銷售格局逐步形成。
抓人才培養
“電商發展初期,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一度出現找不到人做電商的情況,解決人才問題是發展電商的頭等大事。”馬小灃說。
經駐鄉駐村工作隊多次做工作,廖家壩社區一對返鄉大學生夫婦帶頭開始發展電商,全職從事社區電商工作,當年就實現收入過1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讓其他年輕人看到了希望,紛紛主動加入到電商隊伍,目前,全鄉電商專兼職從業已有16人。
為提高電商隊伍的綜合素質,駐鄉工作隊多次組織各村電商負責人到兄弟區縣學習電商發展經驗;不定期邀請市縣專家赴該鄉開展電商培訓;派人前往山東省參加全國性電商培訓;組織電商團隊參加市內各類創業創新大賽、農特產品展銷節會,開展電商運營專場練兵等活動,不斷提升電商隊伍的整體素質,為電商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