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報訊(記者 李漢勇 沈浩)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和重要發展機遇,扎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實現戶戶達標、人人過關。
目前,全縣10596戶37643名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3個貧困鄉(鎮)、76個貧困村已實現脫貧出列,2018年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三年獲得“好”的檔次,獲得2019年省級“扶貧先進集體”表彰。
鎮沅縣創新精準識別、動態管理“三板一記錄一體系”模式,精準分類管理農戶。創新產業發展“1361”新模式,制定“5+1”產業扶持政策,推行“黨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農戶”一種模式,做到特色產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帶動3個100%覆蓋,走好“烤煙+”“畜禽+”“蔬菜+”“林業經濟+”“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的6條路子,做好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創新素質提升深度貧困人口集中培訓模式,成立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對農村“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勞動力進行“文化+技能+生活+信心”集中培訓,幫助就業。創新檢驗工作“6+2戶戶清”和“樣樣清”模式,在全省“6清”基礎上,結合實際提出“弱勢群體清和后續支撐清”2個清,并照此思路開展“樣樣清”行動。創新宣傳發動“干部回家”模式,讓廣大干部職工回到自己出生地、掛鉤鄉(鎮)、掛鉤村,講政策、辦好事,號召家鄉人民全力支持和參與脫貧攻堅。創新服務群眾“送文化、送醫療、送科技、送法律”“四下鄉”活動模式,實施村村通“小喇叭”耳音工程。創新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模式。建成視頻到村的“精準扶貧政策宣講大課堂”;探索實踐“一會三卡”鄉村治理模式,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普洱市政府副市長、鎮沅縣委書記白兆林說,鎮沅縣最直觀的變化是農村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根本的變化是農民群眾的收入大幅度提升;最可喜的變化是農村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振奮的變化是產業支撐越來越牢;最欣慰的變化是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牢固的變化是黨組織的組織力、引領力、號召力明顯增強。
脫貧摘帽后,鎮沅縣嚴格按照“四個不摘”要求,持續強化村為中心、戶為核心、人為準心工作機制,制定《三防兩提升一促進實施意見》,實行“四個戰區”責任管理,優化升級“好漢班”,加快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大行動,全面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相互促進、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