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高粱熟。重慶日報記者近日從江津區獲悉,該區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原本效益低下的高粱種植快速發展,成為新的優勢產業。今年的規模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平均畝產超過600斤。
高粱成為江津發展最快的農業產業
當日,記者在江津高粱種植核心區——位于永興鎮黃莊村的江小白高粱產業園看到,紅色的高粱已經開始收割,聯合收割機轟隆隆地忙個不停,合作社的農民也沒閑著,用鐮刀把倒伏在地的高粱穗收進背簍……
“高粱是江津近年發展最快的農業產業!”江津區農業農村委負責人說,該區2019年規模化種植高粱為5000畝,今年則已達到2.5萬畝。
據了解,江津已有500多年的釀酒歷史,高粱作為釀酒的主要原材料,曾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有著十分悠久的種植歷史。但因該區過去種植的都是本地高粱品種,并受地形等因素限制,畝產只有兩三百斤,經濟效益低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呈逐漸下降趨勢。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助推產業發展
該負責人表示,近年,江津高粱產業能進入快車道,主要是因為推廣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
所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就是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聯盟。這種模式讓當地龍頭企業江記酒莊,和農民合作社、農民結合成為緊密合作的利益聯結體,大幅提高了高粱種植加工技術和種植效益。
據了解,江津以緩坡和梯田為主,加上過去種植的本地高粱品種有兩米高,難以實現機械化收割。江記酒莊以“江小白高粱產業園”項目為依托,爭取政府對高粱種植基地實施宜機化改造,為全程機械化作業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與四川省農科院等多個科研院所合作,引進了成株高1.2至1.5米高、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優質新品種,將高粱畝均產量由過去的不到300斤提到了600余斤。
7個小時就能打包入庫
通過引進現代種植加工技術,該區還大幅降低了高粱種植成本和勞動強度,大幅提升了高粱加工品質。過去,該區在高粱栽種環節采用的是移栽技術,畝均成本在300元左右,現在該區采用直播種植,畝均成本只有30元左右。過去,該區高粱收割后還要人工脫粒、晾曬,既耗時費力,又不能有效保證品質,現在則在高粱地里就地實現機械化收割、脫粒,然后由卡車運回產業園倉庫,立刻采用大型烘干機烘干并清選除雜,7小時就能打包入庫。
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下,江記酒莊給出的高粱收購保底價為5元每公斤,同時每年每畝補貼300元,大幅調動了農民、農民合作社種植高粱的積極性。黃莊村高粱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稱,農民還可以采取土地流轉,一邊工作一邊拿租金,田、土分別按照每年每畝700斤水稻和400斤水稻進行折算。
根據規劃,江津高粱輻射種植面積將在未來幾年達到10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