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紅河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瀘西專場在蒙自舉行。記者了解到,自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來,瀘西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兩個確保”目標,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全縣4個貧困鄉鎮、55個貧困村、13113戶53819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在脫貧攻堅中,瀘西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以扶貧見擔當,用實際行動展現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瀘西干部群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生動故事。在具體實踐中,瀘西縣堅持基礎先行、綠色發展,統籌銜接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扎實推進水、電、路、田、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縣水利化程度達66.5%,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均達95%以上,農村供電可靠率達99.8%,全縣行政村100%通光纖網絡……瀘西縣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脫貧攻堅引領思想觀念之變、發展格局之變、產業形態之變、文明風尚之變。”瀘西縣探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脫貧之路。
凝聚力量、攻堅拔寨。瀘西縣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各項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類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整合用好扶貧協作和定點扶貧等各類資源,精準實施產業協作、勞務合作、消費扶貧等項目145個,深入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組織32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39個貧困村,各類企業落實幫扶物資和資金7000余萬元。分類施策、靶向施治。為了扣好精準扶貧的“第一粒扣子”,瀘西縣精準管理扶貧對象,精準鎖定貧困對象,精準分析致貧原因,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動態跟蹤監測脫貧進展情況,適時調整優化幫扶項目和措施,統籌人力、物力、財力精準投向貧困村貧困戶。2015年以來,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54.58億元,并通過建立動態監測防控致貧返貧基金和幫扶機制,確保了不返貧、不掉隊。
產業扶貧、筑牢增收根基。瀘西縣黨委、政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和引進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1家、專業合作社342個、家庭農場54個,大力發展“煙、果、菜、花、藥、畜”等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建成產業基地53.72萬畝,標準化畜禽養殖示范場7個、規模養殖場156個,全縣集中流轉土地16.5萬畝,每年直接為農戶增收2.64億元,545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4700元,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底的9196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3727元。
改善民生、共建共享。按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零輟學”;投入3.08億元,實施農危房改造16438戶,農村危房存量全面“清零”;投入1.76億元,建成12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711戶292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舊房應拆盡拆并全部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享受到“先診療、后付費”及“一站式”結算、大病集中救治、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
扶貧扶志、激發動力。堅持“富腦袋”與“富口袋”并重,激發貧困群眾改變貧困的信心和決心,并堅持脫貧攻堅與基層黨建“雙推雙促”,通過開展村級活動場所“清零達標”“提檔升級”等行動,培養“明白人”“帶頭人”568人、村級后備力量274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成為引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今后的工作中,瀘西縣將認真總結脫貧攻堅中的實踐經驗,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