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改善民生福祉新時代的強音!海西州委、州政府始終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通過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光伏扶貧等一系列措施將扶貧資源精確集中到貧困戶身上,下足“繡花”功夫,讓貧困群眾早一步脫貧致富,與青海省各族人民群眾一道,精神煥發、信心百倍地步入小康社會。
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補針點睛”
今年以來,海西州頂住疊加壓力,在推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弱項,為決戰脫貧攻堅“補針點睛”。
海西州出臺實施了《2020年海西州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方案》,持續落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三年行動計劃、實施辦法和“九大后續鞏固行動”,在推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政策落實落細中激發活力。并扎實開展脫貧攻堅“補針點睛”專項行動,對全州各地區2016年以來的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全方位、無死角“回頭看”,查找漏洞缺項,逐項整改,逐戶補缺。以“拉網式”工作法,全面補短板、強弱項,為決勝脫貧攻堅夯實基礎。
圍繞強化產業扶貧,海西州將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持續加大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挖掘利用獨特的優勢資源,培育打造有市場、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產業,逐步構建農牧區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不斷提升5個縣級扶貧產業園帶動作用,加大非貧困村資金投入,確保每個村100萬元以上的產業發展資金全覆蓋。同時,還積極探索拓展生態扶貧路徑,推動生態保護建設與脫貧攻堅共贏發展。截至目前,已落實中央省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45億元,落實村級產業發展、補短板等項目70個,全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落實援青扶貧資金1000萬元,確定7個援青扶貧項目,按照時間節點有序推動落實。
“四把鑰匙”開啟海西州消費扶貧新格局
為切實解決農畜特色產品銷售渠道狹窄、“難賣”等問題,海西州全面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消費扶貧的積極性,利用好“四把鑰匙”推動海西州消費扶貧工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再添能量。
用好品牌鑰匙,挖掘特色扶貧產品。通過組織召開工作推進會,明確工作思路。2019年投入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資金500萬元,篩選帶動能力強、示范效應明顯的13家企業簽約參與消費扶貧。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圍繞特色優勢產業,深挖優質農產品,高度重視特色品牌培育、綠色產地認證、名優企業認定,培育了12個產品上線國家“832消費扶貧網”,讓海西農畜產品逐步走向品牌化,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致富。
用好網絡鑰匙,構建消費格局。在廣東、浙江、陜西等全國14個省、區、市開設44家線下體驗店,通過“線上線下、線上銷售”方式,宣傳推廣海西州200余種特色產品走向全國,帶動海西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2000余萬元。在格爾木市、德令哈市建立海西消費扶貧體驗館;在德令哈市、著名景點茶卡鹽湖、大柴旦翡翠湖及大柴旦行委分別建立了線下銷售點,以網絡銷售的方式貫穿了海西旅游的經典路線,開創了“消費扶貧+旅游扶貧”的新格局。
用好創新鑰匙,帶動各方參與消費。在現有“線下引線上+團購”的模式下,進一步提倡“定點式”消費扶貧,倡議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采購本地農畜產品,在商務活動中推薦使用愛心大禮包、本地伴手禮等特色消費扶貧產品。特別是對疫情防控期間農畜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利用線上線下各種平臺大力銷售海西州“消費扶貧大禮包”系列產品4萬余份,銷售額達700余萬元。同時,充分利用浙江援青、東西部協作等各類優勢資源積極開展以購代捐,組織海西州消費扶貧產品參加中東部發達地區舉辦的各類展銷對接活動。通過展會銷售、外部企業合作,在廣東、上海等發達地區開設“青海消費扶貧館及設立中轉倉”等多種形式,拓寬了海西州特色農畜產品銷售渠道,解決了“賣難”問題,加速“柴達木”品牌走向全國。
用好宣傳鑰匙,提升產品知名度。在全國范圍先后與農業銀行、中國電信和國家電網建立協作,在其官方扶貧頻道展示和銷售扶貧農畜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知名度及品牌價值。充分運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各級各類宣傳平臺,在飛機場、火車站、旅游景點、超市、賓館等公共場所張貼產品標識牌,總結提煉產品特色,提升產品影響力。開設直銷窗口,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設立展示專區,引導消費者在探親訪友、節假日等優先購買消費扶貧產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同時,全州上下積極參與全國廣電媒體直播帶貨公益扶貧接力挑戰賽,市(縣)長與當地網紅參與活動,組織龍頭企業支撐好供應鏈,借助名人和網絡的“種草、帶貨”效能進行引流和宣傳,為本地特色農畜產品搭建面向全國的展示平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消費扶貧,開啟海西州消費扶貧新格局。
相關人員表示,2020年海西州把收官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把統籌各方力量作為最強的組合,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全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會議精神,研究確定七項“補針”行動和十大“點睛”機制。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有力的舉措、更扎實的作風,全面掀起2020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潮,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最大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響徹柴達木盆地。如今,海西州正匯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奮進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征程上,腳步鏗鏘、旌旗如畫……
幫扶青南三州為青海省脫貧攻堅貢獻“海西力量”
2017年底,海西州在全國“三區三州”率先實現全域整體脫貧,脫貧攻堅工作走在了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前列。整體脫貧摘帽后,海西州自我加壓,在以更高的要求、更嚴的標準做好本地區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的同時,心系省內其他貧困地區。2019年5月,海西州為助力全省實現全面“清零”宏偉目標,集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資源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開展脫貧攻堅幫扶。
結合前期幫扶對接情況,海西州組織召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工作推進會等,成立海西州幫扶青南三州深度貧困縣工作領導小組,制發《海西州幫扶青南三州工作方案》,落實州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00萬元,為同仁、達日、曲麻萊三個貧困縣在教育、就業、醫療、智力幫扶等方面開展四個階段的脫貧攻堅幫扶。實施幫扶項目10個,幫助47名曲麻萊籍學生就近接受職業教育、68名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開展專題培訓3場次、大篷車文藝匯演6場次。
海西州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楊浩德說:“青南三州是青海省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脫貧任務艱巨。海西州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在率先實現全域整體脫貧摘帽后,對同仁、達日、曲麻萊三個貧困縣開展脫貧攻堅幫扶,既助力了全省脫貧‘清零’,又彰顯了海西精神。”
光伏扶貧成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綠色銀行”
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全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海西州把光伏扶貧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和激發困難群眾內生動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利用高原光照資源充足的天然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產業,切實讓光伏扶貧成了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綠色銀行”。
發展光伏產業保障收益。2018年以來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033萬元,建成了總裝機規模為11.7兆瓦的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全州119個退出貧困村集體經濟收益增收,填補了海西州光伏扶貧產業空白,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管理。為確保光伏扶貧項目規范運行,并長期發揮效益,建立了光伏發電運行維護中心,完善了光伏設備保險、光伏扶貧基金統籌和光伏扶貧項目收益監督管理等機制。自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以來,全州合計發電量為2509.83萬千瓦時,收益達1631.29萬元,村均增收13.7萬元,使村集體經濟有了一份“陽光紅利”。
明確收益分配確保實效。根據《青海省光伏扶貧電站收益分配管理指導意見》,制發《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收益分配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電站收益分配方式和后期維護管理責任,為電站持續發揮扶貧效益奠定了基礎。各村利用光伏扶貧電站的收益,為困難群眾設置了公益性崗位,既發展了公益事業,又杜絕了“一光了之”,既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又激發了內生動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