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是馬達加斯加大面積播種水稻的季節,有批發商剛訂了3噸種子,今天得趕緊發出去。”接受記者采訪時,李艷萍正忙著安排發運一批雜交稻種。這些種子將很快運往馬西南部城市馬以德拉努。
李艷萍是袁氏國際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項目負責人。從2007年起,項目組派遣中國農業技術專家赴馬推廣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種植面積累計超過5萬公頃。“馬達加斯加非常適合種植水稻。沿海地區收獲完了很快能再種,一年可種兩到三季。”李艷萍說,種植常規稻每公頃可以為當地農民帶來約80萬阿里亞里(約合1300元人民幣)的收入,種植雜交水稻可達500萬阿里亞里。對種植戶來說,這是切切實實的收益。馬達加斯加已有一半數量的大區實現了雜交水稻規模化種植。
叮咚、叮咚……隨著一陣提示音,幾條信息跳到李艷萍手機屏幕上。馬達加斯加西部城鎮米安德里瓦祖的種植戶塔希安娜發來消息:“水稻長勢非常好,還有幾天就能收獲了!”第一年加入雜交水稻項目的塔希安娜激動地與李艷萍分享,還發來了大片水稻生長的照片。李艷萍回復了幾個“點贊”表情,笑容浮現在臉上:“看到當地喜獲豐收,我們由衷高興!”
技術培訓、高產示范、大米加工、種子銷售……李艷萍和同事們一直都在忙忙碌碌。今年已是李艷萍到馬達加斯加工作的第十二個年頭。她說:“我們將繼續努力發展雜交水稻,為中馬農業合作貢獻微薄之力。”
在菲律賓西嶺熱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專家張昭東同樣是稻田里的堅守者。皮膚黝黑的他打著赤腳行走在稻田中,不時停下查看兩邊水稻的長勢。“這是我們中心今年剛研發出來的超級雜交水稻新組合。稻穗大又飽滿,植株高且結實,適合菲律賓雨季種植。”
張昭東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副主任,1998年到菲律賓從事研究和推廣熱帶雜交水稻。1999年,中菲兩國政府簽署《關于中國幫助菲律賓發展雜交水稻的協定》,中菲熱帶超級雜交水稻育種項目全面啟動,張昭東作為中方派出人員,參與雜交水稻育種和生產技術合作,在菲已工作20多年。今年5月,張昭東獲頒菲律賓農業部長最高榮譽獎,這是菲農業領域最高獎項。
據介紹,中方專家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品種“西嶺8號”,使菲水稻最高單產大幅提高。“產量提高,老百姓就能得實惠。我們下鄉考察,當地稻農就會找我們買種子。”
多年來,張昭東已習慣于忙碌在菲律賓的田間地頭。“熱帶雜交水稻在菲律賓的成功,是中菲農業合作的典范。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產品造福當地民眾,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回報。”張昭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