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2025兩會農業聚焦 > 兩會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 2025兩會農業聚焦 > 兩會動態
“我們國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要實現質的飛躍,必須要有創新。”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談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三個關鍵方面。
首先是種質創制和新品種選育。馬忠明提出,我們應該創制一批新的、優異的種質資源。 “過去的品種通常都只追求高產,現在要在高產的基礎上達到優質,要具備抗旱耐寒、適宜機械化操作等優勢。”
作為甘肅農產品的一張名片,馬鈴薯也在不斷創新種質培育。馬忠明介紹到,新研發的隴薯系列馬鈴薯品種抗旱節水效果明顯,成為甘肅當地以及同類地區的主推品種,在廣東、廣西等地冬播效果很好,畝產量可以達到3噸以上。與此同時,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的不斷發展,功能性馬鈴薯成為趨勢——如果要鮮食或制成淀粉,那么要選擇淀粉含量高的品種,這樣口感會更綿、更沙;如果要制成薯片、薯條等零食,則要選擇還原糖含量低的品種,這樣炸后的顏色更加金黃好看。從品種源頭分類,有助于農戶有選擇地發展訂單農業,同時進一步延長了馬鈴薯的產業鏈。
馬忠明講到,目前正在加大新品種選育力度,如中晚熟、超高產、高淀粉品種,適于加工的品種等。“加工型品種原來主要靠引進,現在我們正逐步替代為國產品種。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和國際的差距已經非常小了。”
第二就是農機裝備的研發。“要走規模化經營的路子,機械化必須要跟上。”馬忠明提到,農機裝備的缺口一直是我國農業的一個短板,要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就需要加大技術創新,研發一批新的農機裝備,來配套農業產業的發展,實現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例如針對西北地區的山地,要研究一批適宜山地小農戶種植的機具。“我國小農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存在,但他們的生產效率又很低。所以必須有適宜小農戶或山地的農機具,來解決農業機械化率低、勞動成本高的問題。”馬忠明說到。
第三個方面是發展智慧化、信息化的數字化農業。馬忠明舉例介紹,如無人機作業對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和效益非常關鍵;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智能裝備的配套,成為灌區糧食單產提升的突破性技術。智慧農業為保障產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