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層層,機器轟鳴,時下的中原大地一派豐收景象。
5月31日,家住鄧州市裴營鄉房營村的王如梅一改往年“三夏”的繁忙,在家中照顧病重的婆婆。
“真好!真好!”王如梅逢人便夸道,“多虧了村里幫咱解決了麥收的大難題。”
在連線王如梅時,她告訴記者,丈夫在江蘇省常州市務工,因疫情原因不能返鄉。一邊是病重的婆婆和上學的孩子,另一邊是十幾畝等待收割的麥子,王如梅犯了愁。
“麥收季,都是趁著好天氣搶收小麥,一旦下雨,小麥可都要壞在地里了。”眼看著黃燦燦的麥田,王如梅心急如焚,“今年家里勞動力回不來,收麥可咋辦?”
得知王如梅家的情況,房營村黨支部、村委會迅速協調,并組織人員上門幫忙。
“在我感到無助的時候,村里派專人來負責收、運、存、種。”王如梅激動地說,“他們不僅幫我把麥收了,還存到糧食收購點,并且安排好了機耕和播種。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據了解,房營村共有耕地4385畝,人口3663人,青壯勞力在外務工達2000余人,村里老人和兒童居多。為了幫助收麥困難的家庭,村“兩委”進行統籌安排,摸清底子,做實各項準備工作,組織了充足的大型農業機械,并成立了由村組干部、黨員、收割機聯絡人、收糧點聯絡人為成員的黨員干部先鋒隊、志愿者服務隊和夏糧搶收突擊隊。
“村里制定了‘一對一’幫助措施,為在外務工及困難家庭提供機收、運輸、收儲、播種一條龍服務。村民只需要打一個電話,俺們就能幫他們解決收、儲、種等問題,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困難,確保了麥收、防疫兩不誤。”房營村黨支部書記余煥營說,“我們還通過村廣播將消息告知村民,讓其家人能夠安心在外務工。”
房營村迎戰“三夏”的暖心舉措只是今年河南省“三夏”生產工作的一個縮影。為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全省多地隔空喊話,發布了麥收夏播返鄉政策,政府全力幫助有困難的農戶搶收搶種。
隔空喊話下見行動,在滑縣,縣鄉村三級黨組織針對農村困難群眾、無法返鄉家中又缺乏勞動力的農戶做了全面摸排,并建立了工作臺賬,重點幫助這些農戶開展夏收夏種工作,做到“一對一”幫扶,不漏一戶;在魯山縣,一輛輛大型收割機穿梭在田間地頭,車身上懸掛的條幅寫著“老鄉別慌,俺幫你收麥”的字樣,讓人格外暖心;在衛輝市,各鄉鎮的值班室內,值班人員24小時值守在電話旁,記錄著一個個無法返鄉收麥人員的信息;在封丘縣,各村成立志愿幫扶隊,為有外出務工人員家庭提供小麥收割、運輸、儲存等一系列幫助……
“安心在外務工,俺們幫你收麥”成了河南省“三夏”戰場上最暖心的一句話,也成為河南省在外務工人員的“底氣”。
今年,河南省夏糧面積保持在8500萬畝以上。為確保長勢良好的小麥顆粒歸倉,河南省委、省政府對做好今年糧食生產和“三夏”工作高度重視,多次進行研究安排,要求切實把今年“三夏”生產組織好,奮力奪取夏糧豐產豐收。省、市、縣三級均制定了《三夏跨區機收應急預案》,確保有情況農機能調得出、用得上,確保每個地塊都有機可用。
河南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馬萬里說,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三夏”生產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責任和工作措施。各市縣也成立了相應的指揮機構,縣級指揮機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指揮長,下沉一線、靠前指揮,及時解決好“三夏”生產中的問題。
“河南省各縣、鄉(鎮)均成立了應急農機搶收隊,對因疫情無法返鄉農民、收割困難家庭,組織開展代收代種代管等服務,確保不漏收、不少收,應收盡收,服務到位。”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省農機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凌中南說。
麥浪翻滾,滿目金黃。田間作業的一輛輛大型收割機,奔走在麥田里的一個個黨員和志愿者……猶如一幅最美的“麥收”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