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禹城市辛店鎮大李村成片小麥躥得整齊,顆粒飽滿。
村民孫洪旗拿起手機,點開應用程序,水肥一體化閥門開啟,水如細雨般滋滋噴出,精準滴灌小麥根部。他俯身撥開小麥,抓起一把泥土,用力一捏,成團后又迅速散開。“墑情沒問題。”孫洪旗說,“以前種地靠鋤頭,現在靠手機。”
今年51歲的孫洪旗,從2016年起先后流轉了5000畝地,是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跟黃土地打交道30多年,今年最清閑。”孫洪旗說,以前澆1000畝地需要7—9人同時進行,澆一遍需要10多天,人工每人每天的工費約為60元,現在120元招人都難。“麥苗灌漿關鍵期,澆不上地,心里那叫一個急啊。”
轉機來得巧。2022年冬,德州市“噸半糧”產能創建工程,配套安裝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精準滴灌,澆水施肥更加便捷。
心里犯嘀咕的老孫,參與禹城市糧油綠色高產高效行動項目,拿出100畝地作為試驗田,初步嘗試水肥一體化技術——相關部門免費鋪管道,水龍頭一打開,水肥就能流入大田。嘗到甜頭的孫洪旗,后來又自費鋪了400畝地。去年,老孫還購買了加裝北斗導航終端的拖拉機,鋪管道正好派上用場,提升了作業效率和質量。
今年,剩下的4500畝地都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備。下這么大成本值嗎?老孫給算了幾筆賬。
節約賬。過去由機器撒固體肥,每年春天施一次,一畝地需要120斤肥料。而改造后的水肥一體化大田里用的是液體肥,隨水澆肥,分兩到三次施肥,不易揮發流失。數字化管理能夠精確計算肥料的使用量,一畝地節省30斤到50斤肥料,節省肥料成本60元左右。
增收賬。不用人工澆水,田壟就沒了用處,去壟增田,100畝地能增加8畝—10畝耕地,每畝1000斤小麥算,能增收9600元。綜合成本算,全年1000畝地增收20萬—30萬元。
得實惠的老孫,今年麥收后要再流轉1000畝地,承接德州和禹城農業項目,配套安裝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老百姓不僅要會種田還要‘慧種田’。”孫洪旗計劃給5000畝地,安裝上智能遙感器,從手機上就能看到土壤溫度、濕度、肥力等。“有了‘千里眼’、‘順風耳’,種田更省時省力。”望著即將豐收的小麥,孫洪旗對以后農業發展信心挺足。(大眾日報記者 賀瑩瑩 通訊員 龐占英 周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