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綠色圍欄,東側是白茫茫的鹽堿地,長著一簇簇芨芨草;西側是沃野良田,千畝向日葵長勢喜人。這是記者6月22日在張北縣饅頭營鄉李森林村養谷厚道種植基地看到的景象。然而就在幾年前,圍欄兩側的風景還毫無二致。
“只長芨芨草,不長菜和糧”的鹽堿地,是如何變成沃野良田的呢?
“鹽堿地被稱為‘大地之殤’,其開發利用是世界性難題。”張家口養谷厚道農業有限公司創始人、鹽堿地改良專家秦文斌說,張北屬高原氣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風力大、蒸降比大,湖淖周邊及低洼地帶的積水被強烈蒸發后,“水走鹽留”,就形成了“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典型鹽堿地景象。
張北縣對鹽堿地的改良探索始于2012年。當時,就職于清華大學鹽堿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研究中心、擔任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的秦文斌曾多次來到張北,協助當地政府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
2018年,投資近3000萬元的李森林村1500畝鹽堿地改良工程竣工,耕地凈面積達到1200畝。“改良之前李森林村的鹽堿地pH值在9.5—10之間,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改造后,pH值降到了8以下。鹽堿地治理雖難,但是因為沒有受到過化肥和農藥的污染,鹽堿地改良后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高原凈土’。”秦文斌說。
2019年,秦文斌成立張家口養谷厚道農業有限公司,承包了李森林村改良后的鹽堿地,種植藜麥、燕麥、油莎豆等高原特色農作物。“經過幾年探索,經濟效益顯著,比如去年種植的1000畝燕麥,畝產達到了230公斤,還是比較成功的。”秦文斌說,在種植過程中,還要通過增施有機肥、使用調理劑等手段,降低土壤鹽堿度,提高有機質含量,為作物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今年,養谷厚道種植基地種了1000畝向日葵、100多畝藜麥和谷子。此外,基地還有一塊60畝的核心試驗田,種有藜麥、豌豆、蠶豆、蕎麥、馬鈴薯等50多種農作物。
“在‘改地適種’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探索‘改種適地’。這塊試驗田就是用于進行種子比選的。我們通過觀察不同作物在同一鹽度下的耐受程度,以及同一作物在不同鹽度下的生長情況,篩選出最合適的品種。”秦文斌指著試驗田里的作物說。
據了解,張北縣有輕度鹽堿地1.56萬畝,目前已改造0.85萬畝。“張北鹽堿地不同于沿海、荒漠和內陸鹽堿地,其成因、成分具有獨特性,希望能有科研團隊長期入駐,系統研究,進一步加快鹽堿地改良速度。”秦文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