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鄉村提質是興業之本
康縣長壩鎮花橋村,以和美鄉村建設為主要抓手,創出了一條“走生態立村、生態致富”的路子。
花橋村有215戶774人,其中脫貧戶90戶296人,現有監測對象7戶30人。2019年,花橋村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了長期制約村莊發展的水、電、路、房等問題。但面對發展問題,這個深處山區腹地的小村莊一時間“手足無措”。
深入學習“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給花橋村開啟了全新的發展思路。花橋村立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如今,花橋村舊貌換新顏,花橋村乃至全縣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起來。
花橋村順勢而為,圍繞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對村莊進行了整體品牌化經營,形成了集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俗體驗為一體的文旅康養產業,實現了全域鄉村旅游,全員參與鄉村旅游產業。截至目前,花橋村共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33家,2023年實現旅游人數39.3萬人次,旅游綜合性收入21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4690元提高到2023年的16580元。花橋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示范村,有效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活力。
更為可喜的是,花橋村勞務輸轉人數自2016年的380人縮減到2023年的106人。陸續吸引回鄉創業人員39人,為260多名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達到了“一村帶一片、一片帶全鎮和就地城鎮化”的目標。
毗鄰的富壩村、山根村也搭上了生態發展、旅游創收的快車,實現了村容村貌提質升級,吃上了興業富民的“旅游飯”。同時反哺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讓村子更美麗、群眾更富裕、治理更有效。
項目產業賦能是振興之策
一枝獨秀不是春。要實現整體推進,共同致富,就需要產業的帶動,借助龍頭企業的力量。
隴南本土企業祥宇橄欖油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就發揮了明顯的帶動作用。該公司采取“公司+協會+基地+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整合武都區、文縣油橄欖資源46.3萬畝,帶動種植戶6.9萬戶29萬人發展油橄欖產業,使2.17萬人實現穩定脫貧,累計向果農支付收購款16.8億元,帶動種植戶年人均穩定增收近4000元。
同時,該公司落實“萬企興萬村”實施方案,采取“十百千橄欖枝行動”,優選10個行政村、打造100個合作社、帶動1000戶種植戶,發展油橄欖產業,不僅免費向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良種苗木,按質敞開收購鮮果,實現了“農戶穩定增收、企業穩定增效”可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武都區外納鎮錦坪村通過種植油橄欖3500畝,人均年收入最高可達3萬多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對于居住地比較偏遠縣鄉的發展問題,隴南市著力突破優質農產品“初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堵點問題。
2014年,隴南市把電商作為助農銷售、助力脫貧攻堅的主要手段,成立了隴南電商產業服務中心,在全市全面發展農村電商項目,立足特色山地農業資源,創立“網店帶動、產業帶動、創業帶動、就業帶動、入股帶動、眾籌帶動”的“六路帶貧”隴南模式,暢通了產地與市場、城市與農村、消費品下鄉與農產品出村的城鄉經濟循環。
截至2023年底,全市電商經營主體1.5萬家,累計電商銷售額408億元。建成縣級公共服務中心9個、鄉鎮電商服務站192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404個。在國內重點城市建成域外門店35個,國外建成海外店和海外倉4個。隴南電商培訓電商人才33萬人次,帶動就業31萬人,電商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從2015年的430元增長到2023年的1230元。當前,隴南電商升級服務,開創電商“培訓強農、村點惠農、平臺聯農、網銷富農、訂單益農、業態帶農、數商興農”的“七路助農”新實踐,持續助農增收。
當春天的氣息染綠了白龍江兩岸,勤勞的農人已在田野中播下了嶄新的希望。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持續推進,更加幸福美好的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