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貫徹二十大? 建設新重慶”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六場),介紹了重慶“三農”工作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發布人:
劉貴忠? ?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陳? ?勇? ?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
周? ?松? ?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
實施“13432”
2027年重慶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400億元
劉貴忠介紹,市委六屆二次全會和今年初召開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在建設農業強國中展現重慶擔當,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慶“三農”工作作出系統部署,總的體現為“13432”:
1——加快探索一條具有重慶特色的城鄉融合推動山區庫區現代化和“三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3——守住守牢防止規模性返貧、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耕地保護“三條底線”。
4——大力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四千行動”。
3——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鄉村數智化、農民組織化“三化”水平。
2——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深化農村改革“雙輪驅動”。
到2027年,重慶糧食面積和產量、耕地保有量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400億元,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年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村占比達到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7萬元,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走在西部前列。
“四千行動”夯實重慶加快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基礎
以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力爭到2027年,改造提升達到“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標準的農田1000萬畝。
●?高標準投入。堅持多措并舉,統籌中央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市級專項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用于項目建設投入,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提高到4240元/畝。
●?高質量建設。堅持“投、建、用、管、還”一體謀劃、一體推進,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補啥”原則,實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機械化”主要工程,并引入51家央企、國有企業等參與建設運營。
●?高效益產出。堅持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基礎,以規模利用為手段,以農田綜合種養為目標,實現“一田多產、一水多用”,旱地收益逐步達到3000元/畝以上、水田收益逐步達到5000元/畝以上。今年確定的200萬畝改造任務,目前已完成156萬畝,剩下的44萬畝正在順利推進。
以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力爭到2027年形成5000億級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明確“3334”工作路徑。即推動“三上”:上規、上云、上市;實施“三降”:降低企業要素成本、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降低企業營銷成本;開展“三百”企業行動:100戶領軍型企業、110戶成長型企業、100戶服務保障型企業;助力“四個一批”項目落地:簽約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技改一批。
●?抓好四個重點。著力壯大龍頭企業,引進一批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領軍型和骨干型“鏈主”企業,加快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支持掛牌上市;著力延伸加工產業鏈條,做強做優七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全鏈條融合發展,健全聯農帶農利益共享機制;著力加強加工園區建設,爭創一批國家級重點產業園區,建設一批市級示范園區,培育一批區縣特色加工園區;著力推動技術創新,推動“產學研推用”一體化發展,建立完善科技創新平臺,抓好質量品牌建設。
●?構建良好生態。全力打造要素成本低、政策支撐強、物流配送快、市場活力足、企業服務優的產業集群發展環境。優化營商環境,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完備制度保障體系,全面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打造最優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完善扶持政策,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支持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出臺了支持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黃金十條政策”。強化要素保障,主要是用地支持、用能支持、物流支持和通關支持。
以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富裕農民——
力爭到2027年,農民收入達到2.79萬元左右、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3:1。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8元、同比增長7.1%,增速比城鎮居民增速高3.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7、比上年同期縮小0.07;其中,經營凈收入增長7.2%、財產凈收入增長12.5%,分別比全國平均高1.4和7個百分點。
●?發展產業帶動增收。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和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培育做大鄉村民宿經濟、生態康養經濟、后備箱經濟和民俗文化經濟等,把產業增值環節更多留在農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穩定就業促進增收。深入打造“渝創興農”等服務品牌,創建“巴渝工匠”鄉村驛站,打造“邊城秀娘”“忠橙電商”等鄉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重慶火鍋師傅”“云陽面工”等地方勞務品牌120余個,保障農民工出行返崗267萬人次,建成就業幫扶車間542個,農民工就業規模總體保持穩定。
●?惠農支農保障增收。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將防止返貧監測范圍提高到8000元,實現應納盡納、應幫盡幫。加大惠農補貼力度,及時發放耕地地力補貼資金、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補貼資金,推行稻谷、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保險,加大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力度,確保政策真正惠及廣大農民群眾。
●?深化改革助力增收。深化拓展“三變”改革和“三社”融合發展,啟動強村富民綜合改革,部署農業“標準地”“強村公司”等“一統七改”綜合改革措施,健全股份收益分配機制,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全市已有6163個村實現分紅、占比達到67.6%。
以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建設美麗鄉村——
今年將示范創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07個,到2027年,建成1000個,其余村同步開展建設,力爭到2035年全部建成。
●?充分組織發動群眾。聚焦“把農民組織起來”這個關鍵,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優化實用性村莊規劃,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建設家園,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整體提升鄉村功能,創建市級以上美麗宜居鄉村1482個、最美庭院超10萬戶。
●?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千村宜居”創建活動,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成片整治,扎實抓好廁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累計改造衛生戶廁超過437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黑臭水體治理綜合推進率分別達到85.9%、53.6%、37%。
●?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開展黨的創新理論“進農村”宣講活動。深化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持續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增加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舉辦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第六屆農民特色運動會。全市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66.2%、73.8%。
●?著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實施以黨建為引領的“四治融合”鄉村治理工程,“一支一策”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659個。扎實推進積分制、清單制、院落制、數字化“三制一化”鄉村治理重點任務,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規范村級組織管理,細化鄉村微治理單元,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新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個、示范鎮2個,評選推介市級鄉村治理示范村107個、示范鎮33個,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治理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