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意見》,將內蒙古納入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范圍,是吉林、山東后,第二批納入試點的3個省區(內蒙古、河北、新疆)之一,國家將在資金、技術、機制等方面持續給予支持。
內蒙古按照“優種適土、改土利種”工作思路,采取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工作方法,聚焦三大灌區(河套灌區、土默川灌區、西遼河灌區),因地制宜推廣“五位一體”等9項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模式267萬畝。獲得試點支持,主要得益于三個堅持。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孫紹騁書記和王莉霞主席6次做出批示研究部署工作。將鹽堿地綜合利用納入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戰略一體推進。自治區政府分管副主席2次、農牧廳7次跑部進京爭取試點。二是堅持及早謀劃。提前完成鹽堿地普查,摸清了鹽堿地底數;在國家《關于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意見》出臺前,完成《自治區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2023-2035年)》編制。三是堅持強化支撐。政策上,自治區政府出臺了《內蒙古耕地質量提升3年行動方案》。資金上,“十三五”以來,累計投資30.86億元,整合耕地項目,分區域推進鹽堿耕地綜合利用。團隊上,成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院,組建團隊開展技術攻關。
下一步,自治區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河北、內蒙古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時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資金、技術、水資源、機制保障,推動試點落地。2024年著重構建“兩庫兩梯隊”戰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兩庫”即配套項目庫和數據庫,依托高標準農田項目,將全區1585萬畝鹽堿化耕地分區域、分類型納入儲備;到2025年建成水鹽監測站20個,監測點448個,逐步完善鹽堿地資源數據庫。第一梯隊即結合整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巴彥淖爾市實施整灌域鹽堿耕地綜合利用試點60萬畝;第二梯隊即在三大灌區10個鹽堿地旗縣實施鹽堿化耕地綜合利用示范項目1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