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樺川縣創業鄉谷大村村民張金香,年后有了份新工作,到鄉里剛剛建成投產的智慧農業果蔬產業園去干活了。
“早上7點去,下午4點多就收工回來了,離家近,每天能賺150元,挺好的。”張金香說。走進產業園的草莓溫室大棚,如張金香一般來自谷大村的女工們正認真地進行著手中的工作。移栽、覆膜、澆水……14萬株蘊含著期待與希望的草莓秧苗正在茁壯成長。
“與傳統的蔬菜大棚不同,我們是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創業鄉鄉長崔梓楓介紹,產業園自2022年9月開始建設,12月完工,年后剛剛正式投產。現建有智能溫室大棚5棟,每棟溫室大棚面積1040平方米,配備了相應的電氣、給排水、采暖與通風等設備。
“智能溫室大棚內設有智能監測云系統、全息智能操控系統、智能水肥一體機、智能光感升降平臺、智能溫感通風機、電控智能控溫熱風機等設備,可以實現全自動化智能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的同時,節省管理成本。”崔梓楓說。
在智能大棚內,記者發現,一株株綠色的草莓秧苗不是種在地上的,而是整齊地擺在了架子上。崔梓楓解釋,這叫“空間立體種植”。
“我們通過架式、懸掛式及地槽式混合栽培模式進行空間立體種植。地表可以種植蔬菜,中間A字架種植草莓,并采用景觀盆栽模式間隔種植無花果、藍莓等產品,最上層還可以懸掛式種植草莓。這樣能有效利用大棚空間,大大提高產值和產能。”崔梓楓算了一筆經濟賬,目前溫室大棚內可種植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按每平方米產值200元算,年產值預期就是100多萬元。
如今,產業園已通過租賃的方式租給了谷大村,由村集體進行自主經營。村干部負責園區的管理工作,努力帶領村民將這項致富產業做出成績來。
戶外一片冰天雪地,但智能大棚內村民們工作的勁頭卻是越來越火熱。“等草莓成熟時,我還要過來幫忙摘草莓,親眼看著自己種的草莓賣出去,帶來一份好收成。”村民邊振榮期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