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雜糧雜豆和油料主產區、全國八大牧區之一、吉林省水田第一大市、“中國弱堿地稻米之鄉”,多年來,白城市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在鹽堿地治理上下功夫,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摸清底數,統籌規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鹽堿地治理工作,深入落實黨中央“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鹽堿地綜合治理作為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能的重要手段,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作出白城貢獻。市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研究謀劃鹽堿地治理工作,并多次對鹽堿地治理進行調研和實地踏查。各縣(市、區)政府認真落實市政府工作部署,組織相關部門結合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對鹽堿地進行進一步細化調查,建立數據庫,為科學實施鹽堿地綜合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立足實際,以水定地。白城市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分布不均,給鹽堿地治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破解“水”的瓶頸,白城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引嫩入白、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大安灌區、河湖連通等國家實施的重大水利工程,依托境內嫩江、洮兒河等主要河流及泡澤湖泊,打造江河互濟的水網體系。因地制宜優化配置水土資源,科學確定水田開發比例,為有效治理鹽堿地創造條件。同時,積極爭取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向省發改委申報大安、鎮賚兩個縣(市)試點面積54.24萬畝。
創新機制,引入資本。為減少財政壓力,白城市通過不斷創新土地整治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機制。在鹽堿地治理過程中,緊緊抓住“資金”這一關鍵要素,引入社會資本實行市場化運作,積極引導企業、社會協同參與鹽堿地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社會資本參與鹽堿地治理項目共42個,投融資38.01億元,有效解決了鹽堿地綜合治理資金問題。
企業引領,規模種植。白城市先后引進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吉林農科院等院校和科研單位,以及華清農業、中科佰奧格霖等多家企業,采取工程、物理、化學、農藝和生物等綜合技術措施,開展鹽堿地土壤改良,從根本上消除土壤障礙因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快速建立土壤耕層,創造作物生長條件,實現了穩產高產。據統計,目前白城市龍頭企業規模種植面積達8.81萬畝,占54.42%,引領作用和治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