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庫眾多,造就了河南省豐富的漁業資源。依據不同的資源稟賦,河南省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漁業生產模式。由于各地基礎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河南省漁業產業短板依然存在。
2018年,在河南省農科院的支持下,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實施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優質水產專項,針對不同生產模式送技術、育人才,解決產業短板,成績斐然。
優質水產專項2020~2021年度績效考評會12月8日在鄭州召開。在這場“大考”中,應考者展風采、考官現場點評,共同為產業未來出謀劃策。
轉型升級傳統漁業模式迎新生
河南省可養殖水域面積450萬畝,其中池塘面積225萬畝。連片池塘是河南省主要的淡水魚養殖方式,這種依靠經驗的傳統養殖方式,給產業發展帶來池塘病害高發、養殖效益低下、品種結構不合理等難題。
在滎陽市黃河灘區,專家帶來的技術“活水”正讓這個傳統的黃河漁區煥發新生機——在優質水產專項核心示范區的2萬畝連片池塘上,已構建起良種良法配套的水產品生產體系;這里養殖的“孤柏嘴”牌黃河鯉魚,也成為眾多餐飲企業的專供。
如今,“池塘+生態溝渠+生態湖”循環水養殖系統在滎陽市黃河灘區有效運行,諸多養殖小區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和零排放,綜合增效20%以上、節水減排30%以上、減少氮磷等物質排放10%以上。
稻漁共養成河南省新興漁業模式
近年來,稻漁綜合種養正成為養殖戶提高收益的新途徑。起步相對較晚的河南,如何奮起直追?
專家針對不同生產模式、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養殖情況提出不同的策略:發展前期以擴大規模、提高標準化程度為主;進入發展“快車道”,就要引入“繁養分離”技術、秋季小龍蝦稻田繁殖技術、春季大蝦稻田養殖技術等,以應對小龍蝦價格浮動風險,提高養殖戶收益。與此同時,專家通過鑒定篩選出一批適宜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的優良水稻品種,確保水稻主產區穩糧增收。
如今,在全省水產行業推動下,河南省稻漁綜合種養規模從2.62萬畝擴大到102萬畝,逐漸進入平穩發展期。今年,優質水產專項建立6家核心示范合作社,輻射40多家合作社,畝產小龍蝦200斤以上、稻米550公斤以上,種養畝均效益增加2000元以上。
綠水為媒促河南漁業提質增效
從地圖上看,南灣、陸渾、故縣、潑河、丹江口、薄山等6座大型水庫,如珍珠般點綴中原大地。這既是河南省獨特的生態資源,也是優良的漁業資源。
如何走出一條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優質水產專項實施以來,專家圍繞“保水漁業”,為大中型水庫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構建起具有水環境保護、生物資源養護和漁業持續產出功能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推動實施“一庫一品一特色”。
此外,專家指導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按照《大中型水庫有機食品魚養殖規程》和《綠色水產品標準》,不斷提高水產品質量,促進水產品銷售和提高產品的市場價值。
漁旅融合打造觀光農業新模式
冷水魚以其綠色健康、肉質鮮美受到消費者喜愛,在山區養殖往往品質較高、效益較好。豫西山區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成為養殖虹鱒、鱘魚、大鯢等冷水魚的理想之地。但冷水魚性成熟周期長、繁育難度大,使產業發展一度受限。
優質水產專項實施以來,盧氏縣橫澗鄉下柳村在專家指導下逐漸完善了鱘魚育苗技術,打破了季節限制,基本解決了河南省鱘魚苗種供應問題,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鱘魚苗種培育基地。山清水秀的欒川縣獅子廟鎮朱家溝村,也因引入冷水魚養殖項目,迎來了漁業和旅游的雙豐收。
像朱家溝村一樣,優質水產專項還陸續打造了盧氏縣范里鎮碾子溝村、文峪鄉磨上村等觀光農業發展模式試點,帶動500余人就業,讓山區農民吃上了“生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