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晴好天氣的加持下,如東縣各地秋種工作全面展開。11月18日,栟茶方凌墾區連片的鹽堿地里機器轟鳴,播種機正開足馬力來回穿梭,將一粒粒飽滿的麥種播撒進土里。秋種期間,方凌墾區4000多畝鹽堿地將分別種植3250畝小麥、830畝油菜以及400畝田菁。“我們希望通過選擇耐鹽堿作物來適應并同步改良鹽堿地,最終實現鹽堿地高質高效利用。”縣作物栽培站副站長於永杰說。下一階段,如東將加快推進鹽堿地生態改良,積極引進技術示范項目,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全力激發鹽堿地高產潛能,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為提高土地增量、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如東倉”的力量。
一、探索“良法”,促進鹽堿地治理改良
從無人機的畫面中俯視方凌墾區,清晰可見一臺大型小麥播種機正在忙碌作業。這不是墾區管理方如東縣裕隆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第一年在鹽堿地上種植小麥,前兩年,該公司已在小范圍進行了試種,兩茬小麥畝均產量在400公斤左右,十分接近普通良田的產出。“今年,我們將土壤鹽分含量同樣在4‰至5‰的地塊全部種上了小麥。”公司負責人沈志榮告訴記者,“這在過去根本無法想象!”
方凌墾區是2011年由沿海灘涂匡圍而成的,剛承包這片墾區時,裕隆昌公司做過取樣調查,當時的土壤含鹽量高達20‰,這種鹽堿度下,任何農作物都無法生長。“當時的土地土質情況,概括起來就四個字:鹽、板、沙、瘦。”沈志榮說,為降低并“穩住”土壤含鹽量,改良團隊首先采用以水壓鹽法,通過大水漫灌,將土壤中的各種鹽離子稀釋并帶到土壤耕作層以下,再種植“吃鹽植物”——田菁,利用這種作物自身的特性來進一步降低耕層土壤鹽分,并在其長到一定高度后,整株翻壓作肥料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達到“以田養田”、治理鹽堿地的目的。
鹽堿地改良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反復性等特點,尤其是治理后的頑固性返鹽返堿現象,成為阻礙鹽堿地恢復健康的“頑疾”。“我們通過種植耐鹽水稻、耐鹽油菜、耐鹽小麥等作物,提高鹽堿地植被覆蓋率,降低水分蒸發,減少鹽分在地表積累,防止土壤返鹽。”沈志榮說。
據了解,通過生物治理改良,目前,方凌墾區四分之三的土壤含鹽量已控制在2‰至6‰之間,剩下四分之一“頑固”地塊還停留在8‰至10‰,針對這部分田塊,裕隆昌公司將繼續種植田菁來進行改良。
二、引入“良種”,拓展鹽堿地利用空間
秋種一粒籽,春開百畝花。在方凌墾區百畝耐鹽作物試驗示范種植基地內,11月5日種下的“飼油2號”耐鹽堿油菜籽已發芽出面,2厘米的幼苗綠油油嫩尖尖的,預示著來年的希望。
“飼油2號”是一種耐重度鹽堿并具經濟價值的飼料油菜品種,也是雙低油菜,其油有利于人體健康,餅粕無毒適合直接用作家畜飼料,因本身有機物含量較高,它還能充當“肥料”作物。該品種曾在鹽堿濃度約0.3%至0.4%的荒地大面積示范,畝產青飼料4至5噸,生長期僅需60至70天;在浙江、蒼南鹽堿濃度為0.6%至1.0%的填海荒地仍能正常生長,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主推品種,為精準扶貧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了解,該品種的成功引入,離不開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支持。“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合中國油料所啟動‘飼油2號’示范種植項目,并委托如東進行試種,為鹽堿地耐鹽抗堿作物的示范推廣積累經驗。”於永杰告訴記者,由于種子十分珍貴稀有,今年基地僅種植了30畝。
加上“飼油2號”,兩年來,如東栟茶方凌耐鹽作物試驗示范種植基地已先后試種了8個耐鹽堿作物品種,其中,7個耐鹽雜秈稻品種交出“高分答卷”,平均畝產達7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超800公斤,尤其今年試種的米質較好的“創豐優絲苗”也實現畝產732公斤。兩年兩個試驗項目均取得成功,實現了品質與高產量的雙突破。
三、集成“技術”,賦能鹽堿地提質增效
鹽堿地上發展農業,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方凌墾區已成功試種的7種耐鹽水稻之所以能取得高產,與先進的糧食栽培技術密不可分。
在育秧環節,耐鹽水稻采用硬地硬盤育秧技術;移栽時,統籌應用“水稻主產區精確定量栽培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水稻機插側深施肥一體化技術”;管理中,科學調整應用超高產肥水高效運籌技術及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采取“院校+”模式推動產學研合作,近年來,如東與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有效對接,先后引入一系列前沿高產栽培技術,并先后邀請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來如觀摩指導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為全縣農業發展注入了科技智慧力量。
“‘技術+’為耐鹽水稻產量、品質攻關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們有信心用耐鹽水稻穩定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支持后續更多的耐鹽水稻試驗示范項目。”於永杰告訴記者,與此同時,今冬明春,技術團隊將重點關注“飼油2號”耐鹽堿油菜生長情況,為試驗項目提供全周年技術指導服務,確保該品種順利實現試驗目標。
如何吸引更多目光,引入更多耐鹽堿作物品種?圍繞鹽堿地綜合利用,如東將繼續積極向高校院所、行業專家“借智借力”,系統解決鹽堿地治理和綠色開發、現代農業生產中的全要素效率提升、提質豐產增效等技術瓶頸,實現從單一技術實施到成套技術捆綁,讓落地項目早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案例,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如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