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多年的林果,如今轉型開始種植水稻。農安縣小城子鄉西王家村黃甲林的舉動讓很多人不理解。“有人說種水稻沒種果賺錢。表面上看是這樣,不管種什么農作物,直接賣都會受制于市場,利潤薄,一斤賺一斤的錢。但換個思路,種水稻我能加工和銷售,一二三產業一起上,利潤就不是簡單的加法啦!現在水稻基本收割完了,按照訂單,今年差不多要加工400噸大米。”面對不解,黃甲林如是說。
10月20日,沿著曲曲彎彎的鄉村公路記者來到西王家村,一排藍頂白墻的廠房就是黃甲林的農業“總部”,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打米機等生產、加工機具和設備達20余臺。在這里,黃甲林完成了水稻生產、加工、銷售,也是在這里他將一二三產相加組合,成功收獲了乘法效益,超越了過去種植林果的收益。
黃甲林種林果有一番體會:雖然林果市場好,但做加工的成本太高,現在看三產融合是趨勢。30年前他由種植水稻改種植林果,也賺了一筆錢,但2000年出現了滯銷的情況,為了賣水果長期跑外,也很折騰。看到有些農民開始自己加工水稻,我想著小時候家里種的大米很香,就回來建廠,試著學習加工。
面對市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米質講究起來,挑優質米,還要看著有食欲、吃著香。于是,黃甲林就從水稻種植上下功夫,打優質生態牌,做訂制高端水稻,用烘干機保證收回的稻谷不受天氣影響,確保不霉變,用打米機加工大米提高稻谷的附加值。
“單買這些機械設備就花了百萬元以上,好在收入不錯。過去,普通水稻一公頃僅能賣出25000元;加工后就不一樣了,按最低加工率60%算,一公頃就能賣出32000元,比賣給糧販子增收10000多元。好的時候年收益能達到60萬元左右。”看著廠房里排列整齊的設備,黃甲林笑著說:“這些都是我的‘好兄弟’,沒有它們也做不好稻米的產銷。現在,除了自己家的,還幫周邊的種糧村民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