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糧食安全工程,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該縣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全縣42萬畝小麥、38萬畝玉米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改造提升灌溉管網等基礎設施,推動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增加糧食生產中的科技投入。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耕種收管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以上,標準化種植面積達30%以上。
實施數字農業工程,實現農業“慧”生產。在全縣40多個農業企業、生產基地建立實時監測系統。計劃在全縣建立千畝無人農場10個,打造建有標準化、智能化基地的生產經營主體10家,建立主要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基地30個。
實施產業融合工程,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圍繞糧棉、育苗、甜葉菊主導特色產業開展“延鏈、增鏈、補鏈、強鏈”。開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破解制約發展的技術難題,重點做好優質小麥提質增效、蔬菜智能化育苗、甜葉菊穴盤育苗及全產業鏈技術研發、種養循環一體化模式探索。
實施品牌提升工程,提高農產品溢價率。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為契機,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綠色發展模式,扶持龍頭企業加快綠色產品認證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實施商標品牌戰略,鼓勵注冊自有商標,打造知名企業品牌。打造“曲面”“曲周甜玉米”“曲周小米”等農產品區域品牌。計劃認證綠色產品3個,實現企業自有商標比例達90%。
實施主體培育工程,提高市場化水平。篩選30至50個規模適度、生產集約、效益明顯的生產經營主體進行重點打造,通過政策扶持、理念引導、技術培訓,提升其規范化水平和服務帶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