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小陶鎮上湖口村有個現代“愚公”馮洪龍,他家門口102畝養鰻場已撂荒多年,從小務農的他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看見耕地無人耕種,既心急又心疼。2013年,他從保護耕地、積極種糧的角度出發,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大家要把荒地重新種起來,不能讓耕地撂荒,終于以前2年免租,第3年后租金干谷300斤/年,承包 20 年的方式流轉成功,并注冊成立永安市小陶金山家庭農場,而他在內心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讓這片荒田飄滿稻香。
勤勞拓荒,百畝荒地變稻田
流轉來的荒地無法耕種,需要進行耕作層恢復。夫婦倆披荊斬棘,手提肩挑,雇傭挖掘機,花費46天,投入 9 萬元,初步形成可耕地,當年種植早稻-再生稻 102 畝,收獲稻谷 65噸。鄉親們稱他為種糧大戶,而他并沒有就此停下勤勞的腳步。2018年他又流轉本村因缺乏勞動力而撂荒的農田20畝,擴大種植水稻;2020年他再次流轉本村撂荒的90畝牛蛙場,投資13萬元,全面復墾,種植水稻和食用菌。
科學種田,稻花香里說豐年
“現代農業要想規模發展,必須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要科學種田。”有了這樣的想法,加上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及項目的支持,馮洪龍決定再投入,再生產。2015年建立工廠化育秧溫室房300平方米,配套自動化水稻播種機1套,購置插秧機2臺、施肥機2臺、病蟲防治噴桿機1臺、旋耕機2臺、起垅機2臺、水稻收割機1臺、糧食烘干機2臺、植保無人機1臺和糧食加工設備1套等,農場基本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同時為周邊農戶提供水稻機插秧苗、旋耕農田、無人機防控水稻病蟲害、機收機烘稻谷和大米加工等服務。2018年5月農場還注冊并擁有了自己的稻米品牌--“永陶湖”商標,年銷售品牌大米40噸,產值24萬元。種植的水稻入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如今農場共流轉耕地212畝,加上自有承包地8畝,總計220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00 畝,總產 120 噸,食用菌20畝,產量2 噸,年收益可達 76 萬元。
努力提升,做新時代的新農民
“這幾年各級政府、農業部門、鄉親們對我和農場的發展都給予了很多的關心和幫助,我也要通過努力,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起到示范作用,幫助鄉親們更好更快的富起來。”簡單質樸的幾句話,卻成為了馮洪龍不斷學習的動力。在農忙之余,他努力學習現代水稻種植技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次到省內外參加技術培訓和參觀學習,承擔省農科院、市農業局水稻種植相關試驗、示范,不斷提高種植技術,提升種糧效益。2014年赴江蘇省華西村參加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2015年參加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培訓和湖州農民學院承辦的“華東地區家庭農場主高級研修班”,2016年參加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8年參加 “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種糧大戶示范培育培訓班”。通過學習培訓,開展試驗示范,不斷提升自身的種植水平,力爭讓自己成為新時代的新農民。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
陽光總在風雨后!一分付出,一分收獲。現代“愚公”馮洪龍懷著對農業的熱情,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實現了稻香百畝的目標,也收獲了屬于他的榮譽。2013年至今,馮洪龍多次獲得“優秀黨員示范戶”稱號,2014年永安市小陶金山家庭農場被評為“市級示范場”,2015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場”,2020年被列入福建省典型家庭農場。百畝荒地是馮洪龍追逐夢想開始的起點,我們相信,在新時代農業發展的道路上,馮洪龍和他的家庭農場會秉持農業綠色安全、高質高效的發展理念,越走越遠,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