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的甘肅省定西市,因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多樣性的氣候類型,成為馬鈴薯不同品種種植的絕佳區域。這里種植馬鈴薯已有2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
經過多年的發展,曾經的“救命薯”已經變成“致富薯”。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定西市打造馬鈴薯產業鏈,實現馬鈴薯產業高質高效發展的典型經驗入選其中。
定西薯業看安定。安定區作為定西市馬鈴薯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強、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占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縣區之一。近年來,全區大力發展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和全膜馬鈴薯種植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薯”光產業。
發力“良種薯” 推動脫毒種薯實現“全覆蓋”
安定區素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美譽,黃土地里的“洋芋蛋”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安定人民。從“溫飽薯”到“致富薯”,離不開政府對馬鈴薯產業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全區馬鈴薯產業的轉型升級。
馬鈴薯要增產,良種是關鍵。為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近年來,安定區把良種看作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命線”,大力推動脫毒種薯實現“全覆蓋”,為馬鈴薯產業穩產增產、暢銷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起初,大多數村民并不看好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更不愿按照科技人員的新技術操作,但經過不斷推廣、政策扶持和示范戶的帶頭作用,村民們紛紛轉變了觀念,由各大種薯基地提供的原原種成了他們爭搶的“金疙瘩”。
“相比傳統馬鈴薯,用脫毒薯原種種出來的洋芋個頭大,病害少,產量高,畝產3000斤都很常見!”說起脫毒種薯的好處,香泉鎮陳家屲村農民馬福高興得合不攏嘴。
安定區還針對南北不同地域和不同鄉鎮的土壤、水肥等條件差異,合理確定種植品種和區域布局,高淀粉加工薯主要推廣種植莊薯3號、隴薯3號,全粉加工薯主要推廣種植隴薯10號、冀張薯8號、大西洋,鮮食菜用薯主要推廣種植新大坪、隴薯7號、青薯9號,在水川區重點布局脫毒種薯繁育,推動脫毒種薯、加工原料薯和商品鮮銷薯三大基地建設,保障企業需求和市場供應。
在科技力量的支撐下,安定區的種薯播種面積年年增加,村民們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安定脫毒種薯的名氣也越來越大。2020年,安定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85.7萬畝,總產達160萬噸,生產微型薯5.5億粒以上,建設原種基地3.8萬畝以上、一級種基地30萬畝以上。
打造“科技薯” 走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之路
春耕一分忙,秋季糧滿倉。近日,走進魯家溝鎮太平村千畝馬鈴薯種薯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基地,可以看到一派繁忙壯觀的春耕景象:平田整地、施肥、播種工作有序不紊,滴灌帶為土壤源源不斷地提供著養分,全程可控操作在手機上就能實現。
為進一步提升馬鈴薯種薯基地水平,2020年,安定區與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甘肅省農科院及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在甘肅省種子站、省農技站及省植保站等單位精心指導下,在魯家溝鎮建立馬鈴薯綜合技術試驗示范基地1000畝,開展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
該示范基地分為系統控制區、試驗區、技術展示區三個區域,目前開展了水溶肥肥效試驗、馬鈴薯需肥規律試驗、馬鈴薯肥料配方試驗、保水劑替代地膜試驗等試驗示范8項。
“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每年每畝地比大水漫灌節約了一半以上的水資源和水費,既省時又省力,還節約了成本。”合作社負責人李聚東高興地說,“現在,一畝馬鈴薯原種的產量比用大水漫灌方法增產了30%以上!”
“通過‘土壤墑情自動監測+智能決策+精準水肥管理+終端智能控制’模式,能夠精準按需施水施肥,能夠極大地促進增產增收。”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安磊介紹。
今年,安定區搶抓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機遇,把基地建設與高標準梯田建設、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復耕休耕、撂荒地整治相結合,重點打造香泉鎮和魯家溝鎮高標準種薯擴繁基地1萬畝,集成融合與示范推廣優質高產品種、黑膜覆蓋、配方施肥、種薯處理、全程機械化作業、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和程序化防病等先進技術,示范帶動建立高標準原種擴繁基地3萬畝以上,進一步推動全區種薯擴繁基地建設走向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的發展路子。
種出“致富薯” 產業化發展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黃土高坡上的安定干旱少雨,經濟結構單一,可謂“先天不足”。但在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嘗試中,安定人民找準種植業發展的定位,把打造馬鈴薯產業種薯繁育基地作為切入點,立足當地優勢,著力打造脫毒種薯馬鈴薯主打產業,有效促進了農民增加收入。
“這兩年,政府大力宣傳發展馬鈴薯產業,甚至免費給我們提供脫毒種薯苗,特別是鎮上的企業、大戶帶頭種,真正讓我們吃了定心丸。”安定區稱鉤驛鎮陽坡村村民張海信心滿滿。張海常年種植馬鈴薯,這兩年,得益于種薯質量的不斷提高,他的馬鈴薯產量不斷增加,經濟效益也連年翻番。
“因為沒有各種病毒和病害,脫毒種薯的長勢很強,顯著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安定區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康亞軍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脫毒種薯生產各個環節的監督工作,避免種薯重茬、迎茬,減少病害,讓馬鈴薯脫毒種薯成為農民致富的好幫手。”
目前,安定區已形成以馬鈴薯研究所、愛蘭、百泉、凱凱等企業為龍頭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生產體系,馬鈴薯生產用種基本達到了良種、純種化。
與此同時,安定區通過積極探索創新農機—農藝結合的保障機制,大力推廣機械化“整地、施肥、起壟、覆膜、播種、防病(蟲)、收獲”七位一體的現代農業耕作技術,建立完善香泉、團結、魯家溝、西鞏等鄉鎮四個馬鈴薯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試驗示范基地,為實現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乘勢而上謀新篇。今年,安定區將進一步加大馬鈴薯種薯補貼力度,計劃籌措資金2094萬元,全額補貼投放原種8057.5噸,發展種植原種80575畝,進一步提升該區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建設水平、全面提高種薯質量,助推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