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行走在南川廣袤的山鄉大地,大樹茶走俏、南川雞旺銷,精準脫貧鼓起老百姓的錢袋子,白墻灰瓦、繁花似錦,美麗鄉村正迎八方游客......那是全面小康美好圖景的一幀幀實現。
時間,來到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歷史性時刻,駐足回望“十三五”,這更是一幅波瀾壯闊、具有南川特色的脫貧畫卷。近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南川區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中心工作、第一民生,深入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全區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脫貧攻堅徹底改變了南川貧困地區的面貌,極大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兩個確保”順利完成: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5萬戶4.01萬人在現行標準下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聽脫貧攻堅“足音”,觀脫貧攻堅“答卷”,從產業扶貧到人居環境整治,再到旅游扶貧,南川不斷書寫鄉村振興華麗新章。
產業發展富民,美好生活越走越近
山清水秀空氣好,生態優勢一直讓南川人引以為傲。如何讓廣大困難群眾也能共享這“綠色紅利”?多年探索,南川找到了答案——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同步布局特色產業,讓農村宜居又宜業。
“什么是美好生活?我們村現在就是。”南川區金山鎮院星村脫貧戶鄭德友已經嘗到了甜頭。
眼下,村里所在的重慶濣實農業發展公司產業基地里,中藥材白術正茁壯成長,靜待采擷。作為金山鎮發展產業扶貧的結晶,濣實農業引進優良品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村集體發展500余畝,畝產可增收1000元。
“中藥材加上李子和養雞兩項收入,每年可實現增收數萬元。”鄭德友滿意得不得了。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不只院星村的白術,還有興隆鎮金花村的藍莓、頭渡鎮前星村的金佛山玄參、德隆鎮茶樹村的南川大樹茶……5年來南川以促進群眾穩定增收為主要目標,牢牢把握產業扶貧這個“第一要務”,以“一村一品”成功打造中藥材、古樹茶、方竹筍和南川米“3+1”特色產業體系,推動每個鎮街形成了2~3個農業主導產業。目前全區40個市級貧困村已明確草食牲畜、中華蜜蜂等扶貧主導產業73個,其中20個貧困村開展了“一村一品”示范創建,推廣“雙對接雙選擇”產業到戶機制。
為讓產業發展收益共享,南川還進一步多途徑建立利益聯結。通過資產收益、土地流轉、資金入股、房屋聯營、務工就業、生產托管、租賃經營、產業補助等聯結方式,由扶貧龍頭企業、扶貧合作社、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承擔的產業扶貧項目全部與貧困戶利益聯結。目前全區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帶動超1萬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農業產業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南川扶貧產業項目已轉化為優勢特色產業,托起“穩穩的幸福”。數據顯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連續保持多年增長,2020年底達到1.58萬元、較2015年增長201.4%。
環境整治提質,生態宜居落地成畫
清晨,伴隨著清幽的花香,南川區大觀鎮中江村保潔員李世群走出家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主要任務是把村民房屋前遺漏的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三類進行分類處置,然后送到村垃圾處理中心進行集中處理。
農戶、保潔員、村三級分篩處置,農戶分類可得積分,這是中江村探索形成的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集中處理法。像中江村一樣,南川全區已有184個行政村組建了保潔員隊伍,穩定在771人。
脫貧攻堅,改變農村地區“臟亂差”的落后面貌是關鍵。自2018年吹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號角以來,南川以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實施“五沿帶動·全域整治”工程為抓手,掀起了一場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鄉村美顏。
如今,多年努力結出碩果,“天藍、水清、景美”的新農村已成為現實。目前,南川千人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農戶覆蓋率達到8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4.5%,并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有償處置、分類積分管理機制,完善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收運處理體系。
垃圾請出去,綠色引進來。美化與提升齊頭并進,改善基礎設施也同步提上了日程。自2018年起,通過村莊綠化、危舊房改造、村民小組公路通暢等系列措施,439畝村莊綠化相繼完成,49個綠色示范村莊陸續創建,全區農村整體綠化水平大大提升;1400公里村民小組通暢公路建設,9300盞路燈安裝,243個村級文體活動場所建成,城鄉均衡發展加快步伐……
清潔之風吹遍山鄉,便民設施建設如火如荼,美麗鄉村統籌謀劃你追我趕:金山鎮金獅村沿柏枝溪形成傳統民居“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形態疏朗有致、山水交融;德隆鎮茶樹村、銀杏村依托千年古茶樹、古銀杏,貼近地域建筑特點和民風民俗習慣優化建筑設計,以鄉風鄉韻展現鄉味鄉愁……
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美麗環境正在這片熱土上持續擴張,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為脫貧攻堅提了成色,更給鄉村振興鋪了底色。
旅游串聯破題,鄉村振興活力滿滿
生態環境的改善,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向貧困地區集聚,催生了休閑養生、觀光創意農業等農村新業態。在南川,一批風情小鎮、特色村落更是吸引八方來客,也讓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
對于這些,恐怕沒人比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村民更有體會。廟壩村地處渝黔交界的峽谷地帶,海拔1300多米,過去由于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一度是當地出了名的窮村。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這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不但路通了產業強了,修繕一新的傳統民居與優質的生態環境更成了“吸金石”。一到夏天,廟壩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住滿了避暑納涼的游客,不但收獲住宿費,“爆款”土特產成為裝進游客汽車后備廂的特色旅游產品。
如何從綠色貧困走向生態富裕,一直是我國廣大農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課題。
南川給出的答案是發展鄉村旅游。脫貧攻堅以來,該區圍繞解決“生態變不了錢”“農民致不了富”等關鍵問題,堅持生態宜居與產業富民相結合,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為突破,讓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生態優良與生活富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5年來,通過規劃實施特色種養休閑農業項目,打造“十二金釵”大觀園等全市鄉村旅游示范點,塑造避暑納涼型、生態休閑型、花果觀賞型、農家田園型等特色休閑旅游模式,全區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生態綠色產業鏈,構建起了“以田園觀光為主線、養生休閑為基礎、鄉村旅游為核心、民俗文化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格局。
貧困地區更借生態優勢實現蝶變。目前40個貧困村里,將鄉村旅游作為扶貧主導產業的就有23個,已培育鄉村旅游經營主體549戶,直接帶動6752名貧困人口增收。
“在外打拼十幾年,還是回家好掙錢!”如今,南川不少群眾迎來了坐在家門口把錢掙的好日子。2015年以來,南川鄉村旅游累計接待6422萬人次,鄉村旅游實現總收入147.6億元,帶動全區20個鄉鎮(街道)134個村(包括13個貧困村)共計27598余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