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榆林市佳縣通鎮向陽灣村的扶貧農場看到,一排排棗木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肥美的香菇茁壯成長,工人們或采摘、或裝袋、或烘干、或運送,忙碌不停……
“截至目前,向陽灣扶貧農場已建成食用菌種植基地60余畝,種植香菇10棚,年干菇產量可達5萬余斤,年收益超過40萬元。”向陽灣村黨支部書記賀建強說。
向陽灣村扶貧農場是佳縣“小農場”釋放“大能量”的縮影。而在扶貧農場的帶動下,曾經貧窮落后的村子也已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
近年以來,佳縣始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決戰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按照“東棗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雜糧中藥材”產業布局,在整合村集體資源和產業扶貧資金的基礎上,依托“村集體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種養加產業、鄉村旅游、光伏電站等多種模式的扶貧農場,把貧困戶嵌入產業鏈,讓貧困群眾進場務工、入股分紅、流轉土地、參與經營,切實解決了產業扶貧項目小散弱、貧困群眾就業增收難的問題。
讓扶貧農場平穩運行并持續釋放“紅利”,離不開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支撐。
2019年,佳縣木頭峪鎮王寧山村因地制宜,發展起以紅棗加工為主導產業的扶貧農場,讓廣大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據該村第一書記杜軍峰介紹,去年王寧山村將村集體土地資源和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并動員建檔立卡戶以到戶產業扶貧資金入股該村酒業合作社、養豬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年下來,村集體實現純收入72.7萬元,提取公積公益金和福利費后,村民每股獲得分紅128元,建檔立卡戶每戶再分紅2000元。而在集體經濟的帶貧益貧作用下,該村入股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已超過1.1萬元,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也達到了9300元。
另據了解,今年以來,佳縣在此前已建成8個扶貧農場的基礎上,正在積極推進桃園則溝酸棗園等13個扶貧農場及陳家泥溝飼草料加工廠等4個扶貧工廠的建設工作,預計可帶動全縣18萬名群眾穩定增收,324個村集體年均收益有望突破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