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春豐城市白土鎮栗塘村的江西龍泰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一排排、一丘丘水稻田,全部用網摭著。
難道農田還怕曬太陽?
原來,是水稻田里養著青蛙、養泥鰍和小龍蝦。用網摭著,防的是飛鳥吃青蛙、泥鰍和小龍蝦。
這是白土鎮人梁星創辦的立體生態養殖基地。
以前,梁星在部隊當兵,復員后在南昌市象湖開快遞公司,雖然賺錢,但也辛苦,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一直對農業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懷,當市場上出現小龍蝦熱賣時,在2015年,他就決定回鄉創業,打算養殖小龍蝦,當時,由于沒有經驗,也缺乏技術,從江蘇省盱眙調蝦苗空運時,因不懂保苗,一下就損失3.5萬元,第一次嘗到了沒有技術的滋味。但挫折并沒把他打垮,軍人那種敢作敢為、不怕犧牲的作風,讓他重振精神,迎難而上,他一邊開始學習,一邊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慢慢地才摸索出養殖小龍蝦的技術。
在2018年,他決定把養殖只有20幾畝的小龍蝦,擴大規模養殖青蛙和泥鰍。而要規模的擴大,技術一定要過關,否則,一旦出現情況,損失將是難以預料。經過認真分析,染星就與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省農科院聯系,建立起稻田里養殖青蛙、泥鰍、小龍蝦生態立體養殖基地,面積達430畝。
在養殖過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界生物鏈的有機循環,全程避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軟黃金”泥鰍在水下層面為水稻松土促進其根系發育,并能吞食水中蜉蝣生物,其排泄糞便為水稻生長持續供肥,“農田衛士”青蛙在水上層面,殺滅水稻根部以上害蟲,其糞便也為水稻提供大量養分。水稻為泥鰍和青蛙遮陰陽供其休養生息。另外田間地頭太陽能殺蟲燈補充使用,成一個“立體生態高效種養模式”。
實行“稻蛙鰍”共作種出來的水稻是有機的,青蛙和泥鰍也是綠色環保的,銷路一直不錯,每畝純收入可達6600元。
為了帶動周邊群眾致富,梁星還長期聘請了4個村民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年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貧困戶黃月娥、劉喜仔、曾六香等15個還以小額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基地,并長期在基地務工,月收入達1500元,年終還有3萬元的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