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小湯山特菜基地一角。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近些年北京全景式、大格局推進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績。其中,農業的科技創新可圈可點,創造了GDP比重不足1%而科技貢獻率超過70%的北京農業“奇跡”。
奇跡絕非偶然,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更離不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默默付出。目前,北京建設了果類蔬菜、葉類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糧經作物、生豬、奶牛、食用菌、觀賞魚和鱘魚鮭鱒魚共1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凝聚了首都398名農業科技專家隊伍,成為北京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據北京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新團隊為北京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近10年來,依托創新團隊等項目共開展試驗研究2400余項,選育農業新品種(系)150余個,研發和集成新技術550余項,開發新產品250余項。示范推廣新品種280余個、新技術720余項、新產品330余項,產生經濟效益超過150億元。
數字枯燥,成績喜人。為了總結和展示近年來北京農業取得的科技成果,6月1日,北京市農業局舉辦北京市科技成果現場觀摩培訓會,組織100多人走進郊區多個典型基地,讓人們透過小窗口瞥見北京農業科技多姿多彩的大舞臺。
選育優種,提升蛋品
北京是一座與鴿子有緣的城市。坊間流傳,鴿子是老北京的標志和象征,在北京本土文化中極具代表性。如今,鴿子已成為首都“菜籃子”里豐富禽肉和禽蛋供給結構的高端產品,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
市場需求撬動生產供給,目前北京已把鴿子做成了家禽養殖業里的特色產業。作為北京市家禽創新團隊綜合試驗站,北京優帝鴿業有限公司致力于硒鴿養殖,集成示范種鴿營養代謝、種鴿生產性能測定、肉鴿人工孵化技術和自動化飼喂等多項技術,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肉鴿養殖企業,每年可向市場供應乳鴿120萬羽。
鴿業是北京家禽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些年,北京重點在家禽的新品種選育、功能性食品開發、高效生態養殖模式集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參與選育了“農大3號”“農大5號”“京粉2號”“大午金鳳”等蛋雞品種。其中,“農大3號”蛋雞是我國自主培育、世界上第一個矮小型蛋雞配套系。“農大3號”“農大5號”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0%。
——搭建了家禽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平臺。目前已經成功應用4個分子標記,創新性地研發了3個主要分子標記。通過應用“雞蛋魚腥味分子標記”成功剔除了“農大3號”“京紅京粉”系列蛋雞純系中的魚腥味等位基因,提升了雞蛋品質。
——借鑒“藥食同源”的理念,開發出了ω-3功能性雞蛋、ω-3功能性北京鴨、ω-3功能性雞肉以及富硒蛋、天然蝦青素雞蛋等產品,為市場提供了高質量的功能性農產品。
研制好奶,養出好牛
炎炎夏日,一杯涼爽的酸奶可令人生津消暑。深受消費者青睞的北京三元“冰島酸奶”,其蛋白質含量高達3.0g以上,比普通風味酸奶國家標準多30%蛋白質,憑借低脂、高蛋白、高鈣的優勢占據了市場先機。
不過人們很少了解,“冰島酸奶”其實只是由北京市奶牛創新團隊所研制的眾多奶產品品種之一。據了解,團隊還研發了犢牛代乳粉、快速監測試劑盒,布朗尼酸奶、A2β-酪蛋白純牛奶等大量高端新產品,深得市場歡迎。團隊為產業直接增收累計2.84億元,實現較好經濟效益。
奶產品的安全始終牽動著國人的神經。為了提升牛奶品質,北京市奶牛創新團隊在北京中地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集成示范了“黑膜儲水袋先厭氧發酵技術”,達到了廢水處理回用、有效降低奶牛場臭味等效果。另外,集成示范了奶牛高效繁殖、乳房炎防治新獸藥、富硒牛奶生產等28項套裝技術。最終,這里的產出牛奶平均乳脂率達到4.05%,乳蛋白率3.35%,牛奶品質達到了優質乳標準。
好牛奶要有好奶牛。為了提升牧場奶牛健康,團隊在京津冀地區開展了“奶牛保姆行動”。經過多年努力,團隊制定發布了《奶牛保姆行動實施方案》,形成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服務模式,“保姆”一職成為團隊服務奶牛產業的靚麗名片。
技術是保障奶牛生長健康的關鍵。對此,團隊自主研發的新獸藥硫酸頭孢喹肟乳房注入劑(泌乳期)等四種新獸藥填補了國內空白,治療效果與國外產品相當,用藥成本比國外同類產品低60%以上。同時,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建立的“奶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是目前我國唯一經過認證的奶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已應用于全國青年荷斯坦公牛的遺傳評定工作。
在技術的有效支撐下,良種奶牛成為北京畜牧業的金字招牌。據悉,北京市進入農業農村部畜牧良種補貼項目的種公牛數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目前已有86頭荷斯坦種公牛在美國動物育種協會備案,北京種公牛已躋身到世界高端種牛行列。
瓜小味甜,采摘休閑
炎炎夏日,最宜吃瓜。對“吃瓜群眾”來說,最常見的是綠皮紅瓤的西瓜。但在北京市順沿特菜基地,這里種出的小西瓜除了市場上常見的紅瓤西瓜外,還有金黃色、橘色和時下流行的土豪金色,瓜皮“顏值”高、瓜肉味道足。
為給市場提供更豐富的西甜瓜品種,近年來北京市西甜瓜團隊立足全市10萬畝西甜瓜生產,放眼京津冀地區,下足“繡花功”,讓北京西瓜產業“頂呱呱”。
打造生態產業。圍繞觀光采摘和設施高效生產,構建了“一控兩減”技術體系,膜下微噴等節水技術實現年節水56.7萬立方米,減量施肥技術實現年減少化肥用量19%,病蟲害全程綠色立體防控技術實現年減少化學農藥17.3%。
打造高效產業。集成了西甜瓜觀光采摘種植等6高效技術模式,其中,研發應用小型西瓜高密度種植模式,平均含糖量提高0.85%、商品率提高20%、產量提高25%;小果型西瓜長季節種植模式供應期延長82天。
打造優種產業。育成新品種(品系)25個,形成了類型豐富的系列化品種格局,提高了西瓜甜瓜品質。其中小型西瓜“京穎”“超越夢想”占北京市場份額的90%以上,中果型西瓜“華欣”等占北京市場份額的82%、占北方生態區市場份額的17%。
打造品牌產業。重點打造了大興龐安路和順義龍塘路等兩條西甜瓜產業帶以及“老宋瓜園”“御瓜園”“世同瓜園”等觀光采摘園區。依托北京企業向外埠復制輸出“北京牌”西瓜種植模式,在天津、河北、云南等地建立生產基地1000多畝,供應北京優質西瓜300萬公斤。
“六字”種菜,市民心安
“綠色優質安全”,這是中央對北京農業的“六字”定位,具體到蔬菜產業,更是不能含糊。
在昌平小湯山特菜大觀園基地,這里的番茄和甜椒實現了工廠化生產。通過采用無土栽培方式,免除土壤栽培連作障礙和土壤污染。同時,使用自動化灌溉施肥機滿足植株生長所需的營養。目前,番茄突破41kg/㎡的單產記錄,輻射帶動常規設施果菜工廠化生產1000畝,年產出超過15kg/㎡。
為了不斷提供優質蔬菜品種,北京市果類蔬菜團隊和葉類蔬菜團隊分別開展了育種工作。其中,果菜團隊育成了綜合性狀優良的綠色優質安全果菜品種19個,建立了品種信息庫和番茄、辣椒品種的DNA指紋圖譜,完善并建立了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體系,提高了育種效率;葉菜團隊選育了42個優新品種,引領北京及全國的葉菜發展。
實現蔬菜產業的節本增效,離不開新裝備和新技術。對此,果菜團隊研發了自走式移栽機、溫室果蔬風送高效施藥車等省力化配套裝備32項。研發和集成套管嫁接技術、果菜品質提升技術、自動化水肥管理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68項;葉菜團隊獨創并應用活體采收技術和水培手持播種機應用技術,減低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3~4倍效率。研發了新型鮮切蔬果的保鮮包裝材料及保鮮體系,將果蔬原料保鮮期延長1~3天,鮮切果蔬產品保鮮期延長2~9天,使果蔬商品率提高至少15%~20%。
為了切實降低全市蔬菜農藥使用量,北京市還組織開展生物天敵的工廠化繁育與應用技術研究,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建成寄生性天敵繁育基地和撲食性天敵繁育基地各1個,建設天敵昆蟲規模化繁育生產線8條,篩選研發天敵新品種6個,研發天敵繁育關鍵技術10項,年產能1000億頭以上,實現了設施農業4種主要害蟲的天敵防控全覆蓋。
如今,北京市生產的天敵產品不僅服務京津冀,還走向了國內10多個省市。據統計,應用天敵商品每畝蔬菜平均可降低農藥用量30%以上,為北京及國內的農藥減量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及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