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家種了13畝細紅軟稻谷,放了13畝稻田魚,收完稻谷又種了13畝冬煙,總收入有10多萬塊呢!咱是大春飽肚子,冬耕抓‘票子’,錢糧兩不誤。”日前,記者在龍陵縣龍江鄉養喜壩村采訪時,正在田間壘煙畦的傣族村民滕開福對記者說。
放眼田疇,一塊塊新翻的土地散發著泥土的清香,數個烤煙育苗大棚點綴在田野里;機耕道上,一輛輛運送農家肥的農用車來來往往,農民們有的在田里撒畜糞,有的在整理地畦準備種植冬煙,一片熱氣騰騰鬧冬耕的景象。
2017年,龍陵縣冬季農業開發面積24萬畝,比上年增1.2萬畝。為了提高產出效益,該縣涉農部門派出300多名農業技術員到120個村(社區),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傳授實用科技,普及推廣良種良法。切塊1000萬元信貸資金,縣政府拿出50萬元專款,各鄉鎮配套5萬元至10萬元,扶持重點產業項目。在怒江、龍川江流域重點發展青豌豆、“兩煙”、大豆、花生、優質牧草等,溫冷山區則以馬鈴薯、青菜、蕎麥唱主角。
碧寨鄉冬季農業開發面積3萬余畝,其中香料煙5000余畝、冬早豌豆3000畝、冬蔗2000畝、無筋豆2000畝、大豆4000畝、蠶豆2500畝、花生3000畝、早玉米6000畝,都是短、平、快的產業項目,力爭使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
在濫壩寨村百畝連片的豌豆地里,村民王發順和妻子正在地里澆水,他告訴記者:“煙水配套工程把小水窖修到地里,一個多月沒下雨了,豌豆正是揚花結莢的節骨眼上,不能讓豌豆喊‘渴’,我每天來澆一次水,不影響豌豆生長,看長勢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景。”今年,他家種了12烤煙、12畝煙后冬早豌豆、4畝甘蔗,養了3頭肉牛,年總收入8萬多元。“這幾年供兩個女兒上學全靠種煙種豆的收入,過去冬季沒有多少農活干,近幾年來閑冬變成忙冬了,種甘蔗種豆收割不落閑,只要勤耕苦作不愁賺不到鈔票。”
本報記者 雷 華